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音乐节不大众 也有看的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02:26  新京报

  作者:周黎明(blog)

  本月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并不是一项大众文化活动,但它使北京更接近传统的国际化大都市。

  本月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并不是一项大众文化活动,但它使北京更接近传统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上旬上演的两部德国歌剧,提升了音乐节的档次,也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尽管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和瓦格纳的《唐豪瑟》仅各演了两场,但漫步保利剧院的大堂,那几天的晚上跟世界顶级城市的歌剧季至少在氛围上已非常相似。一个大都市应该有各个层次的文化活动,最顶级的可能欣赏的观众人数有限,但其象征意义和领头作用不可忽视。这次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倾巢出动,以420人的阵容和16个集装箱的行头,呈现了两出经典中的经典,不仅为京城的歌剧爱好者带来了原汁原味的高级享受,也是2005年纽伦堡歌剧院《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华演出以来的又一座文化里程碑。

  西洋歌剧似乎深不可测,令人敬而远之,尤其是德国歌剧偏哲理,不像意大利歌剧那样热情奔放,就目前而言,尚不能想象如《图兰朵》那般国产化。这次德意志歌剧院的演出不仅是音乐的飨宴,仅从戏剧角度也引人入胜。《玫瑰骑士》中少年与贵妇的热恋酷似当今流行的姐弟恋,而中年贵妇的患得患失以及最终的“放手”显示了现实中罕见的优雅及理性。由于少年一角由女中音扮演,对于不熟悉该剧的观众,性别的模糊徒增了一层无意的雅趣,跟男演女、女演男的中国传统戏曲产生潜在的呼应。《唐豪瑟》讲的是灵与肉的抗争,原本是中世纪的故事,但导演把第一幕维纳斯堡变成了当今西方城市的红灯区,使得肉欲横流更为直观。如果搁在今天,第二幕的赛歌会显然可以演绎成电视选秀节目。其实,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剧中男主角那种精神和肉欲之间的挣扎并未过时,至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在这个时代依然十分普遍。

  诚然,欣赏歌剧不是为了寻找现实意义,否则像80年代那样质疑《茶花女》宣扬卖淫、《卡门》鼓励走私就有道理了。即使完全忽视这两部德国歌剧的故事和主题,光是听音乐,那也是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毕竟,在北京不是每年都能听到这个档次的实况演出———《唐豪瑟》中圣洁的合唱、《玫瑰骑士》最终那天籁般的女声三重唱、主角们的全身心投入,甚至连配角都那么出色,令人怀疑是否大材小用了。总之,这不是糊弄人的洋走穴,从制作到表演都是真材实料,一点不马虎。

  如果说这两部德国歌剧是本届音乐节的皇冠明珠,那么,其他节目也熠熠生辉,无论是普契尼的三联剧,还是古乐团的《狄朵与埃涅阿斯》(属于古中之古),还有本土的《巾帼英雄三部曲》(郭文景作曲),组合成一场声乐艺术的龙灯会。更有意义的是,音乐节内外(包括首都图书馆)均配套推出讲解和普及性质的赏析指导,让高不可攀的歌剧更贴近普通音乐发烧友,让不朽的音乐令城市生辉。

  □周黎明(北京 专栏作家)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北京国际音乐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