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斯蒂宁国际民间音乐节于1968年创办,经过40年的稳定发展,参加民间音乐节的观众从最初的6000人增长到近年来的10余万人。2007年,音乐节门票收入达150万欧元,游客平均在高斯蒂宁市停留2.5天,消费总额高达400万欧元。该节现已成为北欧地区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民间音乐舞蹈节庆活动。音乐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该市的文化旅游知名度,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文化和经济的双赢。高斯蒂宁作为芬兰西海岸一个仅有4500人的偏远小城,却能在大型的节庆文化产业上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培养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
高斯蒂宁市是芬兰民间音乐的发祥地和芬兰多位民乐大师的故乡,国际民间音乐节的发起机构——芬兰民族音乐学院就位于该市。该学院长期在当地乃至全国开展民间音乐知识普及和兴趣培养工作,为民间音乐节的举办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音乐学院拥有一批民间音乐大师,开设的民乐课程不仅针对民乐爱好者,也积极在全日制学校的音乐教师中推广。当地市民从小参加各种专业或业余的民间艺术培训和排演,接受浓厚的民间音乐熏陶,成为民间艺术的爱好者。随着高斯蒂宁国际民间音乐节的成功,这一文化盛事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支持。例如,音乐节期间,市政府免费提供大量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每个家庭都至少有1名成员义务参加民间艺术演出或参与音乐节的各项工作。
长期保持节目的创新特色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流行音乐潮涌入芬兰并受到年轻人追捧。高斯蒂宁国际民间音乐节和芬兰民间音乐一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量骤减。在民族音乐学院的支持下,音乐节组委会迅速调整策略,挑选了一批年轻的民乐组合,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创新,提供展示舞台并加强宣传力度。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这些年轻富有激情的民乐手将芬兰传统民乐与摇滚乐、爵士乐等世界现代音乐结合进行再创作,通过创新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在音乐节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引起很大的轰动。创新节目也吸引了广大的年轻观众重返音乐节,赢得了市场。一批如Varttina男孩组合、创新小提琴乐队JPP、手风琴家卡拉涅米等芬兰民乐组合和音乐家,正是在高斯蒂宁国际音乐节上一举成名并为国际乐坛所熟知。
为促进芬兰民间音乐与国际交流,音乐节每年确立一个主宾国,邀请数个团组参与,突出展现该国民间艺术,如2007年俄罗斯年、2008年墨西哥年。此外,还邀请7至8个国外的小型艺术团组参演,展示多元的国际民间音乐风情。
利用独特的文化旅游背景
在芬兰,6月至8月是夏休期,每天日照有20多小时。经过半年漫长冬天的芬兰家庭常选择到各地参加露天文化活动,在自然中尽享当地文化。芬兰每年夏季密集的艺术活动吸引的国内外流动观众达到200万人次。高斯蒂宁音乐节正是在7月举办,便于与其他城市的暑期文化节庆形成联动。
高斯蒂宁没有火车站和机场,仅有3家酒店对外营业,远不能满足10万游客的接待需求。为服务游客、留住观众,在政府的鼓励下,当地和周边居民对外提供家庭式食宿。这种家庭式酒店经登记入册,统一推出,接受电话、网络等各种形式预订,其便捷、经济、温馨的服务已成为音乐节的一个亮点。游客现在越来越多地选择这种方式,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体验当地人的家庭生活和人文风情。
高效运营管理的文化机构
芬兰政府不直接参与高斯蒂宁音乐节的组织和管理,音乐节每年仅获得国家15万欧元的艺术专项资助,以及市政府免费提供使用音乐厅、市政公园、校舍、音响等公共设施。音乐节组委会的全年日常开支来自于下属的民乐博物馆、音乐厅、民乐乐队演出等收益。除组委会主席和副主席外,仅有8名领薪员工,20名兼职委员由民间音乐学院教授或民间艺术专家义务担任,250名后勤志愿工作者临时从当地居民中征募。组委会在专业的公关公司帮助下寻求商业赞助,票务由全国性票务经纪公司统一代理。高效的管理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节实现了连年赢利。
文/蔡凌云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