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赴张家界采访国际乡村音乐周,在旋律陪伴下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深感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结合之美妙。来自各国的30多支乐队,巡演于五大景区,游客簇拥。今年5月期间,先后有上海“世界音乐周”“上海管乐周”“北京草莓音乐节”“民谣音乐节”“成都热波音乐周”“镇江迷笛音乐周”“杭州西湖现代音乐节”等举办,方兴未艾的户外音乐节前景会如何呢?
看新鲜 凑热闹
从室内走向户外举办音乐节,免费让公众享受音乐,也让音乐最大限度地拥有接受群体。记者在张家界乡村音乐周期间看到,在每个景点的巡演现场,许多游客宁愿少逛几个景点,也要多花几个小时看完演出。从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音乐的期盼程度。不过,音乐节一下子把各种海内外音乐呈现在公众面前,也暴露出不少观众看热闹的缺憾。记者曾在“丽江雪山摇滚音乐节”看到,一旦乐队音乐节奏强烈,全场观众马上情绪高涨,而风格舒缓的乐队登场时,就有观众纷纷离场。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中,表演热情节奏鲜明的节目,同样会让游客驻足互动,反之,观众就马上走人。这表明,大批观众对音乐还停留在“看新鲜、凑热闹”的层次上。
纯附属 不长久
张家界市长赵小明为国际乡村音乐周担任卡通形象,虽引起了一番热议,但扩大了音乐周的影响面。据记者了解,不少音乐节以音乐的名义,打出了“吸引目光,营销城市”的旗号。其实,这对音乐节品牌的打造,是一种浅的认识。几十年来,各地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举办的艺术节,已不计其数,但能够长久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这些艺术节让文化成了经济的附属品。对于海内外的音乐人士来说,展示自己的音乐追求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欧洲的萨尔茨堡音乐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并不以“经济促销”为目的,但经过长期举办,已成独立文化品牌,也让所在地名声大振,吸引无数游客。
靠机制 规范化
各地音乐节尽管举办得很热闹,但主办方却相当不易,从邀请艺术团队到演出地设置,从设计流程到推广活动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经费筹集是否顺利,成为音乐节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据记者了解,大多数户外音乐节都由民间机构运作,经费的筹集主要依赖“拉赞助”,这使得主办方经常“有了上顿,不知下顿”,这届办得轰轰烈烈,但下一届如何却心里没底。
户外音乐节广受公众欢迎,就该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记者曾采访过多个欧洲的音乐节,他们都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如设立音乐节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各方常年进行“充血”;对音乐节内容的选择,则设立音乐总监职位和建立艺术咨询部门,来保证节目的质量和风格特点。如果机制逐渐完善,运行得到充分保障,各地音乐节将不是“飞马牌”,而可以真正成为“长流水”的稳定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