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bo - Battle for The Sun
前两年Placebo的访华之旅扩大了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这张《Battle for The Sun》可以说是饱含了国内乐迷的期待,无论是最早发出的单曲《Battle for The Sun》、《For What It's Worth》,还是后来国外乐迷私制的乐队今年在谢菲尔德O2体育馆演出的录音文件——在这场演出当中,乐队表演了新专辑当中八成的曲目——都足够让乐迷们雀跃不已,当然还是乐队自己在专辑发行前几天于官网上发布的全碟试听最令人欢腾,这可以说是乐队脱离主流大厂Virgin,继而签约独立厂牌PIAS之后的又一亲民举动了。
除了离开老东家独立发片这一变动,更牵动乐迷的应该是今年年初时乐队的鼓手Steve Hewitt宣布离队,继而同名的Steve Forrest加入,所有人都担心年纪尚轻的Steve Forrest负不负担得起这支老牌乐队的鼓手一职,幸好在乐队马不停蹄的巡演之中,乐迷欣慰地看到这个年轻人的“鼓功”绝对不容小觑;再有就是新鲜的制作人的加盟,David Bottrill早前可是Muse和美国金属名团Tool的专辑制作人,Brain Molko说过正是因为他想要专辑更“重”一些,才请来他相当看好的David Bottrill的。
不管这张新作当中到底有没有做到“更重”,至少从专辑封面上“拨开云雾见晴天”的设计来看,这张专辑的明朗和欢快绝对是Placebo有史以来最为明显的。头两首《Kitty Litter》和《Ashtray Heart》就是这种简洁明快的代表,尤其《Ashtray Heart》当中极具舞动效应的旋律,让这首歌成为专辑开篇时最大的亮点,披上新浪潮外衣倒是Placebo比较新颖的举动,这很可能与去年乐队的贝司手Stefan Olsdal 的个人计划Hotel Persona有关,Hotel Persona的第一张专辑《In the Clouds》就是与Placebo完全不同的电子流行乐风格。当然《Battle for The Sun》这首歌的出现则强调了乐曲的节奏感,也从侧面多少反应了新人Steve Forrest的实力,在Molko一个个蹦出来的唱词当中,Steve Forrest的鼓点配合得相当完美。还有就是有着万人大合唱旋律的《For What It's Worth》,以及同样轻快明媚的《Bright Lights》和《Julien》。最后就是慢板哀歌《Happy You’re Gone》,尽管哀伤有余,但相对于乐队早前那些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歌,《Happy You’re Gone》显然还是更趋向于阳光。这种逐渐明朗化的创作方向或许是Brain Molko和Stefan Olsdal更积极对待生活的一种转变,而对于腐朽政治的抨击,他们却从来没有减弱,Brain凌厉的嗓音仍旧是最锋利的刀刃。
Anti-Flag - The People or the Gun
总被拿来与Green Day作比较的Anti-Flag这次又“倒霉”了,首先这新专辑《The People or the Gun》与Green Day新专辑《21st Century Breakdown》的发行时间几乎撞车,然后网上《The People or the Gun》的mp3文件甚至比《21st Century Breakdown》早泄了将近一个月,于是乎,Anti-Flag的劣势就明显起来了,不过好歹Anti-Flag有比较强势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歌迷相对于Green Day的“低龄化”乐迷们更理智也更坚定,当《21st Century Breakdown》发行之后,Green Day的乐迷们摇摆不定、无法统一评价的时候,Anti-Flag的乐迷倒可以镇定自若地宣布,这张《The People or the Gun》绝对是一张佳作。
Anti-Flag制胜的法宝是他们的音乐绝对传承了朋克摇滚的精髓,当越来越简单的旋律模式就可以概括朋克音乐的定义之后,朋克最值得称道的就只剩下了态度,不可否认,成立时间不短的Anti-Flag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用凶猛的三和弦来抨击逐渐恶化的局势和强奸民意的美国政府,他们态度的坚贞是决定了他们乐迷的素质和态度的最根本因素,而很多时候,Anti-Flag不需要太过于在音乐本身上强化他们自己,而只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们激进的态度,就足够让他们的锋头一直强劲下去。
对,在音乐制作上,《The People or the Gun》绝对没有《21st Century Breakdown》那样的恢弘大气,以朋克歌剧这样的名号来为《The People or the Gun》定义,但它与《21st Century Breakdown》同样都有着自己坚不可摧的态度,只是,Anti-Flag来得更直接更猛烈,如此这般,他们才可以痛击那些不公正和不道德,才可以以最生猛的印象继续驻扎在乐迷们的脑海当中,《The People or the Gun》绝对是这几个月以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新作之一。
Kasabian - The 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
Kasabian相对于与他们在英伦复古风潮时期一同出道的其他乐队,音乐以及乐队成员本身都更富含一种霸气和邪气,乐队第一张同名专辑在销量上虽然敌不过当时气势汹汹的Franz Ferdinand,但却为他们招揽来了一批绝对忠实的拥趸和依靠Oasis的Liam Gallagher为他们带来的“权威认证”,这种理智的期待和值得考究的吹捧倒是一直被延展到了他们的第二张专辑《Empire》当中,此时,Kasabian便开始真正显现出他们在音乐领域当中所想要扩张的野心——要在这个领域之上,建立属于他们的帝国。
《Empire》所获得的成功肯定了Kasabian的能力,当然,他们身上多多少少还是没有让人们感觉得到他们脱离了Oasis、Primal Scream等上一辈乐队的影子,但至少,在决定性因素的第二张专辑上,他们没有失却他们的早期歌迷,反而得到了更多更广的认定,这足以让他们在2009年的这张新专辑《The 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之上有着绝对的自信来展示他们的帝王之风。
确实,不同于其他惯用三大件来维系英伦摇滚这一风格体系的英国乐队,Kasabian更执迷于电音与吉他的共同合作,这让他们早早就脱离了纯Brit-pop浪潮,削尖了脑袋冲向了更另类的电子摇滚舞曲领域当中,但是之所以他们被Brit-pop乐迷们所念念不忘的原因却在于,尽管他们擅长繁复的电子编曲和更令人回味无穷的硬式唱腔,但最基础的、也是Kasabian最吸引人的一点便在于,他们的旋律始终是由最简单的三和弦来构成,在更倾向于电子摇滚舞曲的编曲之上,他们有着这种绝对平易近人的旋律绝对让人称赞,当然,这些在编曲当中渗进电音的事儿,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由Primal Scream、The Stone Roses和Happy Mondays完成过,Kasabian在现如今又一次大气地拾起这种效果,令《The West Ri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沾染上了迷人的气息,尽管在这张专辑当中有着诸如《Take Aim》和《Ladies And Gentlemen (Roll The Dice)》这样的慢板歌曲,但却一点儿也不能成为那些劲道十足的快歌《Underdog》、《Where Did All The Love Go?》《West Rider Silver Bullet》、《Fire》等的阻碍,反而令这整张专辑显得更为丰满。
The Sounds - Crossing the Rubicon
在The Sounds的第一张专辑《Living in America》当中,他们将狂欢的青春以及之后的失落用合成器描述得透彻入骨;随后的《Dying To Say This To You》专辑当中,他们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至爱与人性的疏离之上,作配角的钢琴比唱主角的合成器更让人感受到那份凄冷,当然最重要的还是2007年时这张专辑上那两个惹火的爆乳女郎。那么在他们的最新专辑《Crossing the Rubicon》当中,这支来自瑞典的新浪潮乐队将会向乐迷传达什么呢?是一种昂扬的、大跨步超前走的活力。以朗朗上口的旋律见长的The Sounds依然将这一优点延续到了《Crossing the Rubicon》之上,无论是开篇的《No One Sleeps When I'm Awake》、《4 Songs & A Fight》也好,中末的《Midnight Sun》、《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也罢,chorus段落都令人印象深刻,当然,像《The Only Ones》这样仅由钢琴作伴奏的慢歌,是The Sounds的特色菜,过渡曲《Crossing the Rubicon》的大气让人对这支愈发成熟的乐队感到由衷的欣慰,结束曲《Goodnight Freddy》安谧的氛围则足够令人安然睡去。
Paolo Nutini - Sunny Side Up
来自英国的美少年Paolo Nutini成为优质“偶像”并不是因为他的帅气外表,而是那一把少年老成的嗓音和令人感到乐趣无穷的由他自己创作出来的音乐,在这样一个以貌取人太过严重的时代,Paolo Nutini却选择用声音盒音乐来展示他自己,确实应该成为一个青年榜样了。2006年的首张创作专辑《These Streets》为他打出了名气,第二张专辑所肩负的任务相对而言就略微显得重一些了,然而从这张最新发行的《Sunny Side Up》专辑来看,Paolo Nutini并没有让人感到失望遗憾,照旧是浓重的美国乡村歌谣范儿衬以他仿若中年人般的成熟声线,这位双国血统(苏格兰和意大利)的纯正欧洲人却给人浓郁的美洲味道,如果听腻了英国那些泛滥的吉他摇滚,可以换上木吉他和班卓琴的Paolo Nutini。
Fischerspooner - Entertainment
不得不承认Fischerspooner实在是太欧洲了,可出身于纽约的他们,在那样一个车库泛滥的大都市里必定会逐渐迷失自我,而我们实在是不得不为他们的这一情境感到哀婉。其实Fischerspooner总是太过于使用主唱Casey Spooner的华丽外表来做噱头了,这让他们音乐本身的精致降低了一个档次,或者说人们的注意力被Casey Spooner外表上的浮华给吸引过去了,音乐遗憾地变成了附属品。第三张专辑《Entertainment》的制作人Jeff Saltzman最早为The Killers和The Sounds御用,但他也没有为这支二人电子组合带来太多令人感到惊艳的东西,倒是一首隐藏曲目因为翻唱自R.E.M。的未出版曲目《Fascinating》,而受到了不少关注,当然,在这种翻唱形式上,倒是可以看出Fischerspooner想要复兴属于欧洲的那种浪漫派电子浪潮的野心。
De La Soul - Are You In?
在与Nike公司合作设计跑鞋之后,纽约嘻哈组合De La Soul又通过Nike公司发行了这张仅提供网络下载的新专辑《Are You In?》,De La Soul当中的成员Posdnuos提起这张专辑的时候说道,尽管这张专辑商业味道过浓,但绝对不会影响他们整体的音乐质量,希望他们曾经的乐迷像对待他们之前的任何作品一样对待这张专辑。不过其实如果单单从这张专辑的制作水平来看,确实是一张不错的作品,不作任何截断的44分钟的长曲里,De La Soul充分发挥了他们一直以来的凶狠和速度,那种蓬勃向上的活力与Nike品牌所倡导的理念还是契合得相当不错的,不管De La Soul最早是不是经由独立厂牌而浮出水面,这两年来他们与商业的合作并没有削减掉组合本身的锐气和才气。
王硕、朴九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