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关于杂志唱片《Niu》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9日15:37  新浪音乐
评论:关于杂志唱片《Niu》的思考

《Niu China》封面

  拿到《Niu》后急忙乱翻了一通,觉得很有趣。在绝大多数音乐公司纷纷放弃传统CD专辑唱片的时候,探索在另一边还在继续。我是不太相信在音乐介质变革的过程中,代表着传统的CD专辑会在一夜之间全部“数字化”,并最终在下一个时代彻底来临时被诛灭九族,甚至不留下个别的私生子。

  主流归主流,庞大的基数,统一的口味,及盲从的天性。而小众,则永远存在。大众与小众,主流与非主流,看似对立剑拔弩张,实则相亲相爱,频频约会。阅读音乐介质变化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数次变革中被技术淘汰抛弃的旧梦最终总会在世界的某个角度里被它们真正的知音重新请回来,以更为昂贵的价值请到家里,甚至,其位置比过去更为神圣,作为收藏品被“镶嵌”在墙壁上,继续获得尊重与膜拜。

  可是收藏品养活不了更多的人。比如说,我们那些委屈的唱片公司们,生在这样一个乱世中,往日的威武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基于传统CD专辑衍生的所谓唱片企划营销理论的失效,并因此最终拱手让出了主动权,成了光杆司令。

  众所周知,关于传统CD专辑衍生的所谓唱片企划营销的这套把戏,是建立在营销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之常识上,且皆为被输入的文明。而我们主流的价值,已经堂而皇之地通过CCTV的春晚被呈现了出来,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基于这样一个变化着的,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感的市场,大家现在转了一圈,终归又回到原点静坐待命。

  我知道,我的这些观点存在着某些偏激与肤浅。但我终归还是抱有一些幻想,那并非是对复辟的渴望。正如所有的主张创新与突破的人,错生在一个失败者必死的文化格局中,那是何等的悲壮。

  又如《Niu》这样的尝试,动作虽不大,也属于行业内部的角色调整,却着实另辟蹊径——它的出现,与以往从音乐附属价值身上获得创意所不同的是,《Niu》这种“杂志唱片”具有更自由、多元的属性,因与杂志的捆绑,内容上的丰富将为其赢得更多的卖点和可能性,还是因为两者的嫁接,继而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也就是说,在网络购买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音像店,书店、超市和报刊亭,都有买到它的可能性。这其中,超市和书报亭情况尤为特殊,其功能已经不仅只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销售终端,同时它们也是分布在城市街巷的固定的广告位。其实,称呼其“杂志唱片”是随便想出的名字,因为暂时还无法随便定义它——一种属于杂志与音乐专辑的混合体,不是纯粹意义的杂志,更不是纯粹意义的专辑。

  而关于它的处子之作,我想也不用去费力考证其名次,或者过分追究其暂时性的内容硬伤,因为尚有时间可以解决。乐林文化“杂志唱片”的实验,连同那些尝试通过做音乐节、话剧及其它非传统,反常规套路出牌的音乐公司一样,皆为创新,投石问路。在一个明显不是为保护弱势群体而设立的行业机制下,“杂志唱片”的出现至少为未来多设定了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还是先生那句话: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李欣斯基/文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