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星/Various Artists
《林荫道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
World Circuit
当我们开始聆听专辑中那些充满张力、催人泪下的拉丁情歌时,听者仿佛被拖进了时光隧道,蓦然间,来到二十世纪初的哈瓦那,棕榈树上发呆的鸽子,售卖五颜六色刨冰的小贩,跳舞的热带姑娘,吵架的情侣……那扑面而来的拉丁风情和闻乐而舞的质朴冲动对这个时代来说不只是人们在听觉上的奇遇,更是对我们情感缺失的一种恩赐。这张由英国唱片公司World Circuit于1997年录制,1998年发行的名为《林荫道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唱片不但改写了拉丁音乐的历史,也改写了当年流行乐坛青年偶像当道的局面,唱片一经上市,便取得了全球范围近千万张的销售奇迹,并摘下了当年格莱美音乐大奖桂冠。
有意思的是,当初World Circuit在主持《林荫道俱乐部》的录音计划时,并非想要做成现在我们听到的风格。当时他们想要将非洲及古巴的乐手放在一起演出,希望找出历史上这两种音乐相互辉映的关系。他们约定了两位非洲乐手来古巴,因为种种原因,两位乐手却并未及时出现,唱片制作人Ry Cooder只好改变计划,开始寻找当地几乎都已成为传说的一些老乐手来参与录音。非洲乐手的缺席虽然遗憾,但不可否定的是却成就了这张世上最伟大的世界音乐唱片。
林荫道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原是二十世纪初期古巴首都哈瓦那最著名的社交俱乐部,古巴最顶级的歌手都以在那里表演为荣,唱片里那些垂垂老矣的音乐家们都是当时俱乐部里很受欢迎的乐手,而林荫道俱乐部在1959年之前便随着卡斯特罗时代的到来关门了。唱片出版后,德国著名导演文德斯不远万里亲赴古巴,拍摄了他著名的纪录片《乐满哈瓦那》(又名《乐士浮生录》),影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古巴天才歌手们的音乐、生活与传奇经历。
2.Sainkho Namtchylak
《Naked Spirit》
Amiata Records
图瓦传奇歌者Sainkho Namtchylak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以作曲家和即兴歌手的身份在欧洲闯荡,她令人瞠目的演唱技巧引发了西方媒体的追捧,而她将图瓦传统音乐、喇嘛与萨满教传统音乐和实验音乐的天才融合也为她在前卫音乐圈赢得了重要位置。几乎没有哪位音乐家能与她相提并论,来自鄂尔多斯草原的蒙古长调即兴女王乌仁娜也许是个例外,但Sainkho是一个“女巫”,乌仁娜却愿意更加温和地与众人分享她的故事,那些饱含情感的歌曲对图瓦歌者而言是一种局限,她将注意力放到了发掘声响体验的可能性上,所以,Sainkho的音乐会显得更加敏感和极端。
这张1998年在意大利世界音乐厂牌Amiata旗下发行的唱片《Naked Spirit》却擦除了前卫与传统之间的种种界限和关联,Sainkho招牌的呼麦(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以上高低不同的声音)、即兴的口技伴奏,还有笛喉合一的土布绰尔、打击乐,以及极简主义的配乐等等元素都被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专辑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当年“德国最佳世界音乐唱片大奖”(WINNER OF THE GERMAN AWARD FOR BEST ALBUM 1998-WORLD MUSIC)。即兴、反复、反复即兴,形成了冥想和无限延展的氛围,一条召唤灵魂的通道随即打开。Sainkho的即兴歌声超越了美与悦耳,超越了自我,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拜,我在想,世界音乐也可以看作是即兴音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殊途同归吧。
3.槟榔兄弟
《失守猎人》/Hunters Who Lost Their Lands
大大树音像
因为政府禁猎令的实行,天职为猎人的阿美族人失去了狩猎的山林,使得“槟榔兄弟”们有了卡车司机、医生、舞蹈团干部与杂货店老板这样新的身份。他们不得不在都市水泥丛林的各个角落为生活打拼,部落的传统、生活、仪式与他们渐行渐远。于是,“槟榔兄弟”拿起吉他,用歌声、鼓击和舞步守护着家乡水莲部落的最后传统与身为阿美族人的尊严,于是就有了这张名为《失守猎人》的唱片,带我们去“寻觅先人狩猎过的圣地”。
唱片中的传统曲调向我们展示了阿美族的部落文化与生活场景,而D.I.Y的田野录音方式则带来了几乎纯粹的自然声响。“槟榔兄弟”以朴实、真诚的祝酒歌“朋友!喝吧!”拉开歌宴的序幕;在欢迎贵客的“迎宾舞曲”副歌部分竟是约翰·列侬(John Lenon)的“Give Peace a Chance”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原住民族群融合、不分彼此的想法;没有一个阿美族女人不会唱“心上人”,也没有一个阿美族女人听到这首经典情歌之后不为之动容神伤;加上巫师吟唱旋律点缀的阿美族情歌“青蛙的眼睛”,在吉他的轻抚下温柔至极;鼓舞勇士斗志的“战舞”,是阿美族丰年祭的必唱歌谣,达克达以蓝调吉他节拍重组传统古调,透显出更加新鲜的活力。《失守猎人》的标题虽然现实而无奈,唱片中的歌曲却无比动听与感人,我们心中已久的压抑经过阿美族歌者的喉咙缓缓释放。
4.乌仁娜
《在路上》
大大树音乐图像
2001年由台湾大大树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唱片《在路上》,整张专辑沉浸在一种难以释怀的悲伤之中,但并不失落,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既温柔又彪悍的蒙古草原气概。尽管蒙古民谣仍然是专辑的基调,但乌仁娜的创作比例逐步增大,她也似乎正在超越传统“地域声响”的概念。标题曲“在路上”是专辑中最长的一首曲子,马头琴的独奏以及它和女声的一段优美的对位演绎令听者大呼过瘾,乌仁娜的声音简直是一件让人难以捉摸的乐器,高音时像云雀刺向天空,低吟时又似伤心而歌的夜莺。无词歌“飞翔的鸟”则突破了语言的限制,充满了想象的自由。却也表明了乌仁娜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边界,而音乐是语言无法表达的;音乐就像天那样遥远,地那样辽阔,是没有边界的。”“娜明达赖”和“班禅寺”并不是宗教音乐,而是关于友谊的传统民谣,前者是一首被流浪艺人四处传唱的民间谚歌,后者则是因思念童年玩伴而引发的感怀。
蒙古的草原有多宽广,乌仁娜的胸怀就有多开阔。她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那么我和所有人一样,一辈子都是在人生的路上努力打拼着。我希望能用我的歌声,在这条人生路上,为人们传递世界的美好与良善,带来和平的希望。”乌仁娜充满力量的歌声,就是希望的象征。唱片透过这些欧洲乐人担纲的巴伐利亚筝、小提琴与吉他,以及和不同音乐类型结合的崭新编曲,为传统的蒙古长调注入新鲜的元素与跨界精神,可说是蒙古、欧洲与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代极成功的交融与汇流。
刘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