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o Starr《Y Not》
在一个音乐作品中的商业成分远远多过于真诚的年代,年近七旬的Ringo Starr居然拿出一张结结实实的摇滚专辑来作回应,显然已经让人原谅他这个比去年Ian Brown的《My Way》专辑还要简单和窘迫的封面。对音乐或说是生活的诚挚,是Ringo Starr这张《Y Not》的基本特征,结合直截了当的歌词、和谐的主旋律调子,Ringo Starr可以说拿出了他在The Beatles的几年当中所有的才情,制作出了一张后The Beatles时期的大同大爱专辑,虽然在John Lennon作古、Paul Mcartney高调单飞的这么几十年之后,他也依旧对音乐创作和演唱保留着高度的热忱,从《Y Not》之前其低调发行的十多张专辑以及他后来组建过的The All-Starr乐队当中就可以一窥他对音乐最诚挚的热爱。 说到这张《Y Not》可以在2010年开端引起这么大反响的原因之一,还是这一次Ringo Starr邀请来了The Beatles时期的老搭档Paul Mcartney参与制作,同样在友情合作名单当中的还有这一票老家伙:Joe Walsh、Joss Stone、Van Dyke Parks、Ben Harper、Richard Marx等人,说他借Paul Mcartney这帮人来炒作自己的新专辑,是否对这位老人家不敬?每个人内心当中总有一件两件令其记印深刻永远牵挂的东西,相信The Beatles时期的美好时光肯定是这两位老人终生难忘的一段,Ringo Starr甚至不忘在《Peace Dream》当中引来John Lennon的话以及他那首享誉全球的《Imagine》,这首歌也是他与Paul Mcartney共同创作的歌曲;而其坚持念念不忘的除了The Beatles时期未竟的梦想和对于世界和平的祈愿外,还有他们的家乡利物浦和一直在英超中未能夺冠的利物浦队,《The Other Side Of Liverpool》一歌描述了这个城市黑暗、暴力、贫困的一面,《Everyone Wins》这首歌则包含有他写给利物浦球队的祝语。 另外一首Ringo Starr与Paul Mcartney合作的歌曲正是表达了深沉情意的《Walk With Me》,并且这首歌曲由Paul担任主唱,在舒缓旋律的递进当中,二人的合作坦然得像是相隔多年之后平静却发人深省的对话。众星云集的这张专辑却有着简单朴素的外衣,令人收获满满的诚挚,老当益壮的Ringo Starr甚至发出豪语说这张专辑是其今后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这之后他的每一张专辑,都将由他一个人来制作,以弥补他在The Beatles时期没有能够更多地参与创作这个遗憾。而这张专辑的确可以作为他这番豪言壮语最为有力的佐证。 OK Go《Of the Blue Colour of the Sky》 作为一支在1998年即宣告成立的老乐队来讲,OK Go迄今还保持着一如2008年后的新乐队一样在音乐创作上的旺盛搞怪能力,这种情况还是相当令人乍舌的。2006年一卷引发网络视频点击率狂潮的《Here It Goes Again》音乐录影带令OK Go即刻化身成为色彩加声响双重感官体验上都可获得高潮的乐队团体,2010年的新作《Of the Blue Colour of the Sky》也事先从视觉上入手,从封套设计到专辑名称,都在将乐队的整体创作路线转向了多彩的视觉系,从迷幻、搞怪到无拘无束,OK Go开始给人并不纯粹的音乐体验。 先且不论这种体验会不会让人感觉良好,至少OK Go所作的努力让人对他们颇生好感,你猜他们想要继续在新作当中搞怪于是请到了谁担任这张《Of the Blue Colour of the Sky》的制作人?那就是在2008年以一张酝酿了多种头脑风暴于一体的处子专辑而大红大紫起来的MGMT的制作人Dave Fridmann,虽然不似MGMT在他们的《Oracular Spectacular》当中运用了大量的合成器,《Of the Blue Colour of the Sky》却也加大了电子器材的使用频率,整张专辑电气弥漫,以平行的鼓点和低迷的吉他演奏,杜撰出一个OK Go自己的迷幻王国;部分曲目又加重节奏与贝斯刷弦的力度,像是忽而被外力抽出那座迷幻王国后又被迅速抛入一个电音舞池。 这当中的多样性导致OK Go的此番音乐行程显得暧昧又赤裸,当你被其另类的电子摇滚蛊惑得不见来路之后,又会对《Last Leaf》这种木吉他编织的甜蜜情歌小调弄得寻不见出口。但是,这些也未有长达六分钟的结束曲《In The Glass》来得更为扑朔迷离,大篇幅的架构加大了OK Go在未来音乐走向上的更大开拓力,但你也终究意识到,当你进入到OK Go的此番幻彩旅途里后,就像被置入一个没有确切出口的圆形迷宫,你不停地绕着他们匀速的吉他和鼓点找着可以走出去的路,却只不过是在迷惑地转圈圈,耳边弥漫地,永远是他们不成调子的音乐。 Beach House《Teen Dream》 Beach House,这支组建于2004年的双人乐队在梦幻流行乐越来越受自赏运动侵蚀的2010年,仍旧交出了一张纯迷幻式梦幻流行乐作品,并赋予其一个落寞又美好的名称“Teen Dream”。从2006年乐队的同名作品让人一尝Victoria Legrand和Alex Scally骨子当中的浪漫情怀之后,他们带给人的惊艳之感已经无法保留到了第二张作品《Devotion》当中,而这本应该属于转型之作的第三张专辑《Teen Dream》却仍旧循着老路,少许怀旧情怀和迷幻影子令人愈发怀念起上世纪那支已经成为神话的Dream-pop乐团Mazzy Star,却也令Beach House的独立形象显得更为模糊更为偏于意识流状态。 漫长的巡演历程促使建立起Beach House的Victoria Legrand和Alex Scally二人内心当中填满了一种叫做空虚的东西,这种空虚成为他们创作这张《Teen Dream》的催化剂却并非动力,虽然二人从出道开始就试图将他们的东西往民谣音乐上靠,最终出来的东西却与民谣无关,更偏于实验意味浓重的梦幻流行,Victoria Legrand极具迷幻意味的声线像袅袅上升的烟雾一般笼罩着Alex Scally的音乐,虽然电子是他们的主奏乐器,且占据了音乐当中的绝大比重,但让Beach House的乐迷深深迷醉的往往仅是Victoria的嗓音,而从这张专辑单调的器乐编排之上,也让人遗憾《Teen Dream》失去了早前《Beach House》那张专辑当中在多样化乐器使用上的精致。 以一种晦涩甚至是灰暗的心态来诠释少年梦,Beach House音乐当中的阴郁让人在聆听这张专辑时彻骨寒冷,虽然Beach House不过是想借由这张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一些音乐人诸如Grizzly Bear、Julian Casablancas(The Strokes的主唱)甚至是MGMT的喜爱,却更多地加进了他们自己的主观思想,使得整张专辑的外表像结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歌迷失去了进入它的勇气和方式,唯剩Victoria Legrand和Alex Scally自己在这其中做着属于他们的梦,这种私人化像是末日到来前在黑暗和孤独中自己缓慢地舔舐自己的伤口,却不给受伤的别人一个明确的疗伤方式。 Bill Callahan《Sometimes I Wish We Were an Eagle》 传承美国经典民谣、低保真乐队Smog的精髓,Bill Callahan脱离Smog以个人名义发行的第二张专辑《Sometimes I Wish We Were an Eagle》饱含一个低调的男子内心当中的迷蒙和自省。忧郁又低沉的烟嗓当中透露出Bill Callahan的孤独,这种可以刺穿人心灵的尖锐,和其后又紧紧将你拥住的宽广,是Bill Callahan连同Smog给人带去的最深意义。Bill Callahan自身的作品抛弃掉的仅仅是低保真运动时期的那种简约和固执,他一个人朝民谣、乡村甚至是爵士、布鲁斯领域进行了更深邃的挖掘,使得这张专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令人看到Leonard Cohen和Tom Waits的影子。契合专辑封面,这张专辑弥漫的温馨乡村田园氛围也是强于低保真的冷峻,作主打的厚重嗓音也抵消掉了配乐之上的单调。 Memory Tapes《Seek Magic》 虽然《Seek Magic》仅是Memory Tapes这支单人团体发行的首张专辑,却未能掩盖成员Dayve Hawk一早即在他的其他电子音乐计划当中所积攒而出的才情,最早作为演奏者的Dayve Hawk,曾加盟过新浪潮乐队Hail Social,脱离Hail Social之后自组的Weird Tapes和Memory Cassette即构成现在这支Memory Tapes两股不同的音乐动机源泉,结合电音舞曲、梦幻流行、自赏、氛围等新鲜流行元素,建构出一个不能良好归类的新计划。作为双CD发行的《Seek Magic》是Dayve Hawk向电子乐多重走向的一次实验性探索,忽而迷幻的气场与忽而妖媚的舞曲节拍交织于其中,而作为CD 2当中唯一一首长曲,《Treeship》当中变化万千的编曲模式融入了Dayve Hawk的实验精神,这当中随意兴味浓郁的节奏连同丰富的情绪一起,让躲在音乐背后的Dayve Hawk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轮廓,抛弃掉早前的Hail Social、Weird Tapes和Memory Cassette,Memory Tapes才是一个最真实的Dayve Hawk。 The Antlers《Hospice》 从The Antlers主唱Peter Silberman充满创伤的嗓音即可听出他曾度过过怎样阴郁自闭的时光,现代年轻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集体特征在Peter Silberman身上得到了最强凸显,以致于《Hospice》当中令人称赞的那种“情绪与音乐共融共通”的特点为专辑加了很多分。过分强调自我情绪是The Antlers的主要特征,抛弃掉这种私人化的人声叙述之后,更多能够引发乐迷共鸣的感情则通由气场庞大的器乐编排输出,塑造出一种在潜移默化下令人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新乐种——即结合了氛围、民谣、自赏和实验的风格,而The Antlers所关注的命题又延伸至个人生活当中最消极的一面,使得《Hospice》当中始终流动着一种疼痛之感。 JJ《JJ N° 2》 来自瑞典的独立电子流行团体JJ再一次体现了北欧独立音乐特质,在发行首张专辑的时候,JJ借乐队第一张EP《JJ N° 1》之便直接打上了N° 2的印记。在清新的唱腔背后,乐队加入了不少非洲打击乐器的编曲手法,使得《JJ N° 2》在优雅细致的同时增添了一股热忱与活力,简洁有力的九首小曲充满了灵动气息,男女双声部的合唱与鼓点相互交织的结果更推进了这种动感,但整张专辑最令人叫好的地方并非是这些清爽的和声,而是时不时出现在间歇处的纯器乐演奏,这些器乐曲加强了整张专辑的独特性和立体感,使得JJ独立于其他瑞典乐队之外。也正是这些流散在小角落的器乐片段令这张专辑回味无穷。
王硕、朴九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