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迈克·杰克逊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其实,他不用在活着的时候,眼巴巴地看到这一天的结束,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时隔一年,纽约杜莎夫人蜡像馆定制了一个真人比例的杰克逊蜡像,从他的脸上完全看不出那原本塌陷的鼻子,更看不出下巴上的那些让人感到惊悚的疤痕。所谓“死者为大”,他的那些“黑与白”,在他去世的这一年间,在美国国内,那些曾经对杰克逊的讨伐和谩骂,也迅速化为一种对死者的敬畏,那些“黑”随之被“漂白”。
迈克·杰克逊死后,外界争议最大的无非就是他的死因,但这个问题就像杰克逊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太多的传奇色彩。时隔一年再“翻旧账”,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而事实上这些事情也早已无足轻重。在这一年间,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世界歌迷以及伪歌迷对“流行天王”态度的转变。在杰克逊去世后的连续几天里,大洋彼岸的北京后海聚集了大批的缅怀者,在世界范围内,杰克逊的歌迷也像突然间从地里冒出来的一样,这些人中并不乏伪歌迷,他们迷恋杰克逊的舞步和歌喉,但又希望从杰克逊劣迹斑斑的私生活中找到娱乐的快感,但杰克逊死后,这些所谓的伪歌迷开始公开在网上发帖向杰克逊道歉,包括那位在1993年轰动全球的“娈童案”男主角。
杰克逊对流行乐的贡献并不能掩盖那些污点,在他去世前,国内鲜有人旗帜鲜明地表明对杰克逊的声援。但在他死后,去年7月,国内某卫视主持人在做一期关于杰克逊的节目时,对杰克逊出言不逊,质疑杰克逊性取向,这一举动引起了全中国歌迷的不满,不少人在网上发起对该节目主持人的强烈声讨,对于歌迷的这一行为,有人将其归结为中国人“死者为大”的传统理念使然,其实在世界范围内,杰克逊的口碑也开始由阴转晴。
有些言论总是一针见血——“杰克逊不是用死亡抹去了世间对他曾经有过的非议,而是死亡验证了他对世界音乐的重要性,用死亡换回了舆论将其还原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权利。”
影片《岁月神偷》让人醍醐灌顶——人生只有“岁月”一个大盗,岁月没有情感,生活便冷血,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处心积虑地去偷回逝去的岁月。
时至今日,杰克逊终于得到了外界的宽容和公正,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没能看到。文/孙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