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宁夏、陕北、青海以及整个坎坎峁峁沟沟墚墚的西北,陕北民歌、花儿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丰盛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并未有细味民歌的体验:来不及发育成熟自己的审美,便被卷进了生活的急流,面朝黄土背朝天,刨食,背起蛇皮袋行李卷进城,挣命,生活成为高高在上的奢侈之词,一生都匍匐在生存的层面卖命博命,自生自灭。
乡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穷苦人的生命环境是多么严酷。歌毕竟是太过浪漫和飘荡的东西,中产、乐评人、音乐发烧友可以利用歌集、CD、纪录片、以网络世界去览尽一类民歌的精华,悠然啜饮其芳醇,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则可能永远没有这份闲心,虽然他们偶尔唱这些东西。
我说这些是要强调,什么样的歌才配得上这片遍植生命却又蛮荒薄情的土地,这种歌人需要经过怎样的生命锤炼、内省、音乐训练,再辅以创作天分与歌唱土壤,才能最终开花结果,诸多限制注定了他的出现必然不可多得。
是的,我觉得这是我在谈论苏阳之前的必要铺垫。这并不夸张,因为苏阳沉甸甸的《像草一样》在2010结束之际又送到了我们面前。想想2006年吧,卢中强的十三月制作发行了《贤良》,民歌、民谣、还是更靠谱的说法儿,摇滚?新鲜的听觉感受与城乡杂交的狂野风情,交织着历史迁变及更远的轮回,包裹着直击人心的苦情融剂,一时让一大批歌迷精气神儿为之一振,奔走相告的范围不大但也绝不小——苏阳来了,这个歌手问我们说:能尝试让血液回到身体里来吗?通过喉咙,可以有自己身体发出的歌唱吗?
苏阳来了,苏阳抛出的问题足以羞杀一千位市面上的歌手;苏阳来了,他真诚的激动带给了我们的血液久违的燥热彭湃;苏阳来了,在龟裂的地图上,很多人至少笔者重新注意到了宁夏、银川;苏阳来了,认识苏阳真好。
头头是道地分析苏阳那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浓重的作品,需要太长的篇章与丰富的储备。我做不到,我现在只能粗略地说我最想说的:苏阳的歌是真歌,苏阳的苦是真苦,苏阳的歌里满是苏阳的苦。这种苦,是大地上野草的苦,灰灰菜、紫地丁、梭梭草、蒲公英,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的除了牛羊无人关心的杂草,填进嘴里那种苦。当然,这种苦开始可能是甜,可能是酸,可能是咸,可能是辣,但苦是底味——听苏阳的歌,不同的生理兴奋点,却是相似的感受流程,初听,五味在五官中流窜奔腾,最后,却只有一种淡淡的苦刮扫不净,沉结下去,印在心底成为蓝青的残垢。
这种残垢与余苦,略掉了开始的那些许浪漫、风情、黑色幽默、洒脱的自嘲,直接呈现了苏阳对残忍的理解与深埋的怜悯,它深蕴麻木,滞涩、黑暗、空无,到处是秋后土中的草根腐败气息。
除了一遍遍无尽循环地听,我在苏阳的歌面前变得很乖。因为听苏阳的歌,我总是想到自己懵懂的童年,看着牛羊吃草,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判断草的味道定是鲜美的,拽起一丛塞进嘴里,然后,苦涩清凉的绿色汁液流出了嘴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同样的经验,但我知道,这是农家孩子长大成人、亲近大地、认识生活的一种过程和方式。听苏阳的歌,如同嚼草,也是这种过程和方式,那些顽强的野生野长的农野贱命,不只是草,还有人。
如果说嚼草是一种生命生长仪式,那么歌唱与聆听,则是一种生命自证仪式,像呼吸像细胞新陈代谢对于肉身的意义,它们是生命意义之本能与必须。那些在当代文化的翳蔽下荒芜已久人事物景,被苏阳血气蒸腾的声音与粗粗拉拉但灵气四溢的语词招回魂魄,在原质之歌中重现生动。
苏阳曾和我们一起,从即将消逝的故乡出走,现在他返乡给我们捎回了新的消息。此时熠熠耀目,那歌声仿若借给了我们另一双眼睛,借这双眼晴我们相信:流浪的赤子苏阳,必将被大地母亲所认领,也必将被辛苦奔劳的乡亲所接迎,那些企盼五谷丰登的人们将用微笑代替以前的表情,他们看到苏阳捧出了金色的米粮。文/碎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