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10年乐坛浮云逝去 十大音乐人全盘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6日16:40  新浪娱乐 官方微博

  白驹过隙,21世纪华语乐坛的前十年倏忽而逝。从十年前港台音乐全爆发,到有关部门开始重视版权问题,这也许是华语乐坛走向正轨的知秋一叶。不久前,文化部下发《关于集中清理整治一批违规在线音乐网站的通知》,继之一大批音乐网站关闭。可以说这是版权问题越来越敏感的必然结果。或许,一个免费下载音乐的时代即将结束。这对于音乐产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站在2011年门槛,一个新十年即将展开它未知旅程之际,音乐产业是否能重振辉煌,笔者采访了十大著名音乐人,通过他们的解读,也许能描摹出未来发展的脉络。

  一、 音乐付费篇:长风破浪会有时

  此前国家发改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称,到2010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将达6亿户。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是一个飞速增长的经济规模。以五元的彩铃功能费为例,每人一年60块钱,一年就是360亿。流行音乐似乎能产生数量众多的富翁。然而,这仅一厢情愿约略的计算结果而已。

  在习惯与悲观之间游走

  与无线音乐相比,音乐人的作品一直可以免费下载,这是一件奇怪而又正常的现象。而音乐界内呼吁建立正确的付费下载机制,也不是近两年才开始,多年努力而效果不甚明显。

  著名音乐人、唱片业的高层、英皇副总包胡尔查这样评论:“在国外,不管是流行还是古典,有听音乐会的传统,对于这类的消费也是认真的。可是我们这些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付费听音乐习惯。同时,网络下载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有的歌手不愿意被试听,相反有的歌手为了宣传,却特别主动地希望大家都去下载,要的就是人气,他可以通过演出能赚回收益。”

  乐评人江小鱼则对网络下载付费的时间则显得有些悲观:“大概要70年或者80年以后。”他认为,解决唱片付费下载需要更多的时间,它取决于体制、音乐人以及消费者整体的觉悟,而这个时间将会是比较漫长的。

  中国音像协会系列排行榜总制片人、著名评论人、媒体策划人张秦:“付费模式在中国将永远是一个难题,未来十年,使用网络的方式将更加便捷,将来人们在更加便携式的终端上享受音乐,网络就是用户最大的存储硬盘。”

  知名乐评人王磊则坦承,在国外付费模式早已有之。

  解决之道:健全法律+话语权+杀手级产品+营销策略

  宋柯,北京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就是国内的法律上的严谨。就是说对于非法侵权,不付费的,肯定要是打”。他认为,影视行业、文学在网络上可以随时打击非法侵权,可是音乐行业的却没什么话语权。“第二,音乐实际上在网络上被广泛、更加方便的盗版,跟产品的形式也有关系,它的容量相对来说小得多,更方便被传播。”宋柯提出,音乐产业应该开发一个能带来更好的听觉享受的杀手级产品,或者是附加一些相关的服务,而不是拿mp3糊弄人。此外,宋柯也对行业的营销策略提出意见:“比如说劲舞团,它完全是音乐的内核,以音乐作为载体,为什么由网络游戏公司发明?我们没有人去想,我们的音乐到底开发出有没有另外的,好玩的,可以让消费者去特别情愿花钱的产品。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二、实体唱片篇:明日黄花蝶也愁

  2010年,唱片业虽未跌落到谷底,但更多的歌手已不再烧钱出专辑。实体唱片销量锐减,EP逐渐风行。或许,未来乐迷们在怀念曾经风光无限的音乐载体时,会注意到,CD在21世纪前十年完成了它短暂的辉煌历程,匆匆退出了主流唱片市场。

  CD:与黑胶相同的命运

  江小鱼早已注意到CD的边缘化:“华语实体唱片只有极少数有微薄的赢利,大部分歌手已经放弃了传统唱片。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实体唱片已经退出了整个流行音乐营销模式主流的舞台。”张秦则承认,目前再出色的唱片,从诸多的唱片发行公司那里得来的数据,真实的发行量也很难突破两万大关。

  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认为,CD不太可能完全退出市场:“最后大家可能不会以唱片为主了,但是很多人还会买,作为一种收藏。它会作为一种收藏品,甚至是一种歌手的名片。它的人文感觉和欣赏的体验是不能代替的。黑胶退出唱片市场已经十多年了,但最近又开始回潮了。”

  让音乐回到传统:版权+艺术

  事实上,正是CD这一传奇般的载体经历了辉煌与没落,令人惋惜的同时,更会关注它何去何从。毕竟它曾经是唱片业的主要营利模式。当支柱崩塌,哪一项业务会拯救唱片,演出,抑或音乐节?

  宋柯:“肯定还是要回归传统,回归到传统流行音乐工业。唱片已经死了。流行音乐工业要对版权建立可收费的商业模式。”回顾几年来太合麦田版权方面的经营,宋柯此语的含金量不低。他进一步阐释:“对于版权方,不管他是写歌的人,还是拥有版权的唱片公司,应该有一个好的回报。我觉得这是一个关键点。全世界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定要解决,如果不解决的话,这个行业没有人有动力去继续。”

  音乐人高晓松则直言,自己的本质是音乐家,而不是做音乐生意的:“赢利不赢利跟我没有关系。莫扎特赢利不赢利?音乐跟赢利与否毫无关系。没有唱片公司之前,音乐也很伟大。”言语简单,一语指出当下乐坛存在的矛盾——让创作回到音乐的艺术性上,而不是一开始就追逐商业的利益,这是音乐作品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

  三、拯救篇:华语乐坛,东风无力百花残

  2010年,谁拯救华语乐坛?这注定是一个无解之问。年底前渤海早报在岁末的盘点中评论:周杰伦的《跨时代》没有跨越自己,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中规中矩,陈奕迅蔡依林罗志祥萧亚轩等的新作也反响平平。更没有出现超级巨星的诞生。现实的是内地音乐更乏善可陈。然而,到底会有谁来拯救这个日见凋敝的乐坛,期待中的2011年,会有哪首歌能红得有品味?

  乐坛无需拯救

  高晓松:“乐坛很好,乐坛不需要拯救,因为还是有人会听音乐的。如果都不听音乐,那就需要拯救。唱片公司不赚钱跟音乐没有关系。就是唱片公司从哪合理地把钱拿回来,就这点事。”他认为,唱片业的低迷是正常现象,要承认有高潮就会有低谷。对于会不会出现新的天王级歌手,他说:“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这样的歌手。但也许不是每年都有人出来,这是正常现象,有低谷就会有高潮。全世界这几年也没有出现象迈克尔?杰克逊、玛当娜这种级别的歌手。”

  乐评人科尔沁夫:“在中国能够流行的只有旋律好的歌。嘻哈,舞曲等等在中国从来都没有真正流行过,以后也不会。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就是旋律性的,或者带旋律线条的。真正流行的歌,那是跟旋律的创作者、市场的环境、大众的审美方式变化有关系,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有旋律、感情的歌才能流行。”

  包胡尔查:“只有心态能拯救。好的心态是好作品的前提。音乐形态本身是好东西,但商业化要切合艺术化,不能为了商业化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

  张亚东:“无论什么类型,最重要的是用心做出的音乐。去除那些浮躁虚华的东西,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歌曲。音乐产业并没有走向没落,是唱片产业走向没落。音乐产业如果可以跟其他产业做更广泛的结合,可能前景会很好。”

  时事造歌手

  “巨星是时代造就的产物。” 音乐人谭伊哲直言:“时代最重要。我曾参与了很多新老歌手专辑的权威的制作、编曲,比如孙楠那英。所有的人都想再起来,但是这个时代没有办法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太多了。任何音乐形式,都有它的周期和生命力。比如说古典音乐,之后出现浪漫派时期,然后是民主乐派,印象派,先锋派。周期过了以后,你再想回过头来做,是很难的。另外,中国目前的音乐状态,跟日本,美国比,差几十年。从04、05年以后,流行音乐主要是选秀和网络时代的歌曲。现在的高科技可以修音准,很容易,所有的人都想当歌手,导致很多歌手在专业性上面下降了。如果再想拯救华语市场的话,肯定要有一两个唱得特别好的人。任何时代都有优秀的作者,但没有好的声音来表达,也很难出来好作品。”

  摩登天空总经理沈黎晖:“我觉得现在有很多有实力的歌手,只是他们的受众范围和市场细分的不太一样。所以实际上,受众的注意力是被分散了,特别不容易达到全民一致的认可。市场细分,这是也市场成熟的表现。而真正有影响的巨星,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看时代最终是否能产生巨星,我觉得一定会有。”

  四、造星篇:唱片公司与选秀,苍茫乐坛 谁主沉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四大唱片公司进驻中国大陆,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业务量萎缩,歌手培养与市场运作接连不利,怀着掠夺内地市场资源的商业目的,最后却沦为代理港台艺人的“驻京办”。而另一面是几年以来内地的选秀运动,其态势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在主流与非主流辩驳中,成长起一批新生代歌手,你可以指责他们的唱功,但你绝不能忽视强大的粉丝群,更不能忽视他们成长变化的速度。

  “本土公司国际化,国际公司本土化”

  江小鱼十年前曾在乐评里曾经预言过,这些唱片公司必将撤出中国。“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在中国这个行业的模式,完全不知道在知识产权方面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同。唱片销量通过新媒体,以不尊重知识产权为代价,正在流失掉。他们所有驻中国的领导没有一个是本土的。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本土公司国际化,国际公司本土化,但是他们都没有做到这点。所以失败是必然的。他们所谓的驻京办,只不过是在彰显一下他传统意义上存在而已。”乐评人王磊则指出,大唱片公司虽仍将存在,但工作室将会更多。录音技术门槛的降低让唱片公司不愿高投入制作唱片,作坊的模式应运而生。

  科尔沁夫:“过去的十年的运作说明两点:第一,它其实是音乐创作比较匮乏的时代,唱片公司的运作并不成功。多数唱片公司人员素质、音乐眼光、品味以及操作方式有问题,或者是急功近利,或者碍于常规,并没有把握到时代的特色。这十年里缺乏有分量的唱片,同时也缺乏真正流行的作品。对唱片公司而言,他们是在背动的应对时代的变化。即使是经济形式不好的现在,包括以后你也很难指望他们做出真正有效的东西。同时,各种小的唱片作坊未必不好,工作室船小好掉头,有可能带来更多有创造力的、适应这个时代的作品,现在也在慢慢地显露出这一点。”

  选秀七年,痒了吗

  包胡尔查:“我不认为中国的选秀进入七年之痒。选秀是全世界的潮流,并不是我们中国一家在搞,它恰恰说明了娱乐业、音乐产业的平民化。这种平民化潮流对以往的造星平台可以说是一个颠覆。造星是媒体对于大众的娱乐方式,我们要从这其中借鉴许多成熟的经验。”

  五、内地与港台博弈篇:万类霜天竞自由

  回头看2010年,乃至放眼过去这十年,港台歌手每年都会大举进军内地捞金。据业内演出行业人士统计,歌手出场费的名单上,价位最高的前十几位,港台歌手占大多数。这冷冰冰的数字仿佛在说明一个事实,内地的音乐不光数量不足,而且缺乏应有的价值。

  港台流行乐的市场已垮掉

  科尔沁夫直言:“华语音乐最主要的市场在中国内地。整个内地如何实现音乐的本土化,如何实现世界音乐潮流的结合,是以后真正的方向和希望所在。内地主要的音乐群体,是城市庞大的白领青年和文艺青年。内地的巨大的市场决定了它容量同样是巨大的。只不过是现在音乐市场没有良好的赢利模式。但市场总会规范,因为音乐是人最根本的需求。你可以不看电影,但总要去听音乐,包括被动地听。港台音乐从来都不是华语音乐的代言,而且事实证明他们也做得并不好。港台的流行音乐现在处于一个完全衰败的时代,市场已经垮掉了,至少有五年以上没有出现一个巨星了。”

  跟风港台就是死

  宋柯:“内地歌手有内地的风范。你非要学港台、东南亚的,那你肯定是死。当然我们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有一些崇洋媚外,这很正常。比如美国的流行音乐,他们排名前100位的歌手中也有外来的,比如塞琳迪昂、夏奇拉等,但是他们主流的一定是美国本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什么时候中国成了整个东亚,北亚,以至于全亚洲实力最强的国家的时候,偶像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现在这个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了。”

  摇滚:浴火重生的奇葩

  在华语音乐普遍低迷的时期,内地摇滚乐堪称一枝傲立绽放的奇葩,它多元的魅力已经显现出来,也是内地音乐大大有别于港台之处。

  摩登音乐节的发起者沈黎晖无疑最有发言权:“中国的摇滚我觉得现在已经辉煌了。2010年中国有60多个音乐节,都跟摇滚有关。我觉得在未来一到两年,摇滚乐会完全成为主流的音乐。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从市场的反应和中小型现场演出的机制来看,摇滚乐其实比流行音乐还要健全。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也已经向摇滚乐靠拢。”他更看重摇滚乐的现场:“它绝不是唱卡拉OK,对口形,是真正展示自己的力量、真演奏、真乐队、真的声音、真的原创,这一定是大势所趋。”

  结语:必经的初级阶段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华语音乐以自己的速度与世界接轨,几乎发展起了它应有的一切要素,尽管曾经存在过浮云般的精彩,然而十年时间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毕竟短暂。此外,从业者们作为潮流的先驱与大众之间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审美差距。上述几位业内资深人士的话语之间,无不流露出对版权、本土化以及音乐本质回归的期许。也许2011年依旧会延续既往的低迷,但是有理由相信,它就是一只航船,一轮朝日,抑或一个婴儿。那样的期待为时不远。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