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志远:编出一个音乐盛世 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18:48  精品购物指南
  在陈志远留给公众少得可怜的生活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他 对于生命的孜孜不倦的热情。图为2008年7月5日,在第19届台湾金曲奖颁奖礼庆功宴上,年过六旬的陈志远荣获“特别贡献奖”,与老婆当众激吻。   在陈志远留给公众少得可怜的生活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他 对于生命的孜孜不倦的热情。图为2008年7月5日,在第19届台湾金曲奖颁奖礼庆功宴上,年过六旬的陈志远荣获“特别贡献奖”,与老婆当众激吻。

  撰文/陈贤江  编辑/谢韬

  陈志远走了,悄悄地从台北一家医院里离开了人世,如果不是因为某位台湾音乐人的微博,这位编曲大师真的会像徐志摩诗里写的那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而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原来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竟然如此伟大,《龙的传人》《酒干倘卖无》《再回首》《大约在冬季》《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这些曾经陪伴过整整一代人成长的华语流行音乐经典,背后都有他的心血。可是,也因为这样,我们更加痛心疾首,因为,再回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陈老师这一去,带走的,除了我们的青春,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最熟悉的陌生人!”

  3月16日之前,很少有人记得华语乐坛还有“陈志远”这个名字。难怪在其去世之后,有媒体发表了一篇悼文,题目就叫“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他来说,可能没有比这更恰如其分的“定位”了。70年代末出道至今,陈志远经手过无数经典唱片和歌曲,成就过无数巨星和偶像,拿遍了金曲奖金马奖、金韵奖,但记得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别说普通人,业内也不例外。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入围“金曲奖最佳编曲奖”的知名音乐人,聊到陈志远为林忆莲写的金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对方愣了一下,感叹道:“我还真不知道这首歌是他写的。”可是,在大陆,70后85前,哪位没听过或哼不出这首经典K歌?

  不仅仅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陈志远创作的经典不胜枚举。《梅花三弄》(姜育恒)、《逍遥游》(小虎队)、《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王杰)、《天天想你》(张雨生)、《伤心的话留到明天再说》(郭富城)、《边走边唱》(黄磊)等等,这些歌曲从80年代横跨到90年代,从青春偶像到实力派唱将,不知陪伴多少听众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而陈志远先生成就最大的却是编曲。自从早年与“台湾民歌之父”杨弦合作后,他就成为编曲界当仁不让的“头牌”。《龙的传人》(李建复)、《酒干倘卖无》(苏芮)、《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再回首》(姜育恒)、《水手》(郑智化)、《雁渡寒潭》(黄舒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钟镇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童安格)、《大约在冬季》(齐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整个80年代有80%的所谓“主打歌”都由陈志远负责编曲,还有未经证实的传闻称,陈老师是华语乐坛史上唯一靠编曲挣到一亿酬劳(新台币)的编曲人。

  传闻都是虚的,还是用作品说话吧。黄舒骏,这位曾被认为是在作品深度上唯一能跟罗大佑相提并论的歌手,其早年最好的几张专辑,基本都由陈志远来编。另两个足以服众的例子是电影《搭错车》的原声唱片和李宗盛的专辑《生命中的精灵》,前者高居“台湾百大唱片”亚军,后者名列第五,两张唱片的编曲都由陈志远包办。

  可是,如此一个牛人,我们从网上找到的资料也几乎都是“传闻”而已,读遍那些屈指可数的“百科”“新闻”,我们对他的了解仍然几乎为零——这一方面说明陈老师有多么低调,另一方面也说明“编曲”在华语乐坛是多么不受关注。

  时势造英雄

  也许陈志远对于大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在业内,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周杰伦的御用制作人钟兴民在微博上写道:“台湾流行音乐的奇迹,需要感谢一位编曲家,他就是陈志远老师”;曾与陈志远一起并称“飞碟唱片五陈”的著名音乐人陈秀男称陈志远是“台湾音乐的传奇”。而著名音乐人、曾经为四大天王写过诸多金曲的周治平更表示,“他在台湾是一个传奇,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了,几乎是那个时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全部,一个人撑起了台湾的流行音乐,他离开后那个时代也结束了。”

  周治平的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一定也不过分。纵观陈志远的作曲和编曲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清新的吉他民谣小品,以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为代表;二是立足摇滚、搭配弦乐的人文之声,如黄舒骏的《雁渡寒潭》;三是温情脉脉、琅琅上口的通俗情歌,如《再回首》(姜育恒);四是活力四射的青春舞曲,如小虎队的《逍遥游》;五是像《梅花三弄》那样婉约甜美的民族风小调。这五类歌曲不但基本上囊括了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所有类型,也都是“台湾制造”后来能迅速占领华语音乐市场的杀手锏。

  也许可以这么说,陈志远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因为,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华语唱片业初步成型之后,从1983年飞碟唱片成立并推出大获成功的苏芮首张专辑(也就是电影《搭错车》的原声) 开始,华语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一直到90年代初,随着王杰、齐秦、姜育恒、童安格、郑智化等一批批“明星”歌手的不断涌现,水涨船高的唱片生产急需像陈志远这样的专业人才,于是,他有了用武之地,还因为技术出众而被大家“哄抢”。但另一方面,陈志远的“地位”也得益于他本来就是华语唱片业的缔造者之一。从70年代末参与制作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2》开始,经由《龙的传人》这样的传世经典,到参与创办飞碟唱片,再到后来陪伴着一系列巨星诞生,陈志远亲身经历了80年代华语音乐从“民歌运动”到“造星运动”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这让他几乎有着天然的“权威性”。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陈志远在技术上的天赋和勤奋。这位据说靠自制纸板吉他“自学成才”的大师把毕生的经历都投入到了编曲事业上。在各位业内人士的回忆中,陈志远是台湾最早使用电脑编曲的音乐人,而且他几乎不参加应酬,为人极其低调。可惜,这些都是传闻而已,正因为陈志远太过低调,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大多只能道听途说,但能耐得住如此寂寞,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树还在,时代没有了

  《假如有一天我不在,树在》,这是陈志远留给黄磊的遗作,大师或许自知时日不多,故留下这样一首令人唏嘘的作品。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现如今,树在,时代却没有了。

  是的,时代没有了,时代变了。那个满腔热情、生机勃勃的华语流行音乐盛世早就不见了,彭国华、蔡宗政、马兆骏、陈志远,这些曾经的华语唱片业的功臣们已经纷纷离世,罗大佑、李宗盛、齐豫、童安格、郑智化、齐秦,这些80年代的脸谱也在渐渐老去,流行乐坛从四大天王红到周杰伦,如今又面临着全产业的大动荡。互联网已然冲断了过去那条以唱片为核心的产业链,新的秩序仍然飘荡在风中,一片混沌的结果是,充斥在当下的除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神曲”就是喋喋不休的“怀旧”。

  这不是产业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问题。陈志远身处的时代,是“民歌运动”开天辟地的结果,是台湾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的。80年代的音乐人之所以听起来是那么才华横溢,六七十年代的“新古典主义”和美国民谣的双重冲击功不可没。陈志远那一代人,是读余光中的诗和听Bob Dylan长大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文情怀的浓烈和美国民谣的清冽。而新一代的音乐创作者们身处的时代是美国R&B、好莱坞大片和日本漫画盛行的时代,不一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格。

  如果我们把台湾制造的流行音乐划分为“民歌时代”和“后民歌时代”,会发现,在“民歌时代”,国语流行音乐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都脱胎于“民歌运动”的影响。就连小虎队、林志颖的专辑也不例外(小虎队、林志颖的幕后功臣都是民歌运动中的主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听到的台湾流行音乐更直接地受到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影响,创作更多元化、国际化,“民歌时代”那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世俗交相辉映的气质已经荡然无存。

  很难判断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因为每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义务为上一代人背包袱,于是,对于那些曾经受惠于陈志远的人们,除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年华与大师们一起逝去,也就只能一声叹息后,默默地唱着:“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惊鸿一瞥,潮来潮去,洗去多少足迹。”

  作为台湾一代编曲大师,有“音乐怪博士”之称,陈志远与陈大力、陈秀男、陈乐融、陈耀川等合称“五陈”,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于2008年荣获台湾第19届金曲奖“特别贡献奖”。2004年,陈志远先生查出患大肠癌,多年来长期受病痛困扰。他的辞世无疑让娱乐圈度过了最为沉重的一天。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