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鲍勃迪伦:40年后读懂了 那个鲜衣怒马的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7日09:50  红网-潇湘晨报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

  为什么爱鲍勃·迪伦?“甲壳虫”约翰·列侬的答案是——我不得不说,他影响到了我和我的音乐。

    为什么爱鲍勃·迪伦?“苹果教父”乔布斯的答案是——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受敬重的诗人和音乐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这个曾被认为“抗议后工业社会规则”、“解放了你的思想”的歌手,昨晚站上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同时带来了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之声。

  你真的是因为了解而喜欢吗?无数人在微博上讨论,票也卖得很疯,但少有人能一口气数出他的五首歌曲。或许就如乐评人张晓舟阐述的那样:“在中国内地很长时间里,鲍勃·迪伦只是作为一个空洞模糊的神话符号存在。”所以我们几乎断定,这是一场仅仅呆在现场意义就超越欣赏音乐本身的演唱会。也许,滚石、老鹰乐队、鲍勃·迪伦等人的到来,只是为了给中国观众奉上一场迟到数十年的盛宴,只是带来一种启蒙。鲍勃·迪伦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40年,但现世的我们,是否仍然不懂他们吟唱所谓何出?本报记者李芳明 展娟娟 长沙报道

  不是傻乎乎的艺术家

  “其实鲍勃·迪伦非常明白社会结构复杂性,而不是一个傻乎乎的艺术家,只会画画、唱歌,他有生命的触角。”

  10多年前,在一本先锋杂志上,音乐人、歌手洪启第一次接触到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内容是《答案在风中飘》的歌词。“当时我是被歌词深深打动了,后来有机会听到这首歌的录音,觉得鲍勃·迪伦的嗓子很破,听他唱歌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了。从他的歌里我们发现了音乐美学的变化:表达、情怀甚至是内容也可以歌唱。”

  鲍勃·迪伦被认为是真正的摇滚原生态,录音室专辑从来不精雕细琢,专辑都像现场演出录音,这种效果他认为是抓住了当时那一刻的感觉。洪启认为:“这也正是鲍勃·迪伦对美学的颠覆,他很注重对原生态和自然呈现,在音乐质感上具有强烈冲击。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任何嗓子都可以唱歌,他的口琴很棒,跟乐队的配合尤为默契。”

  放荡不羁,却蕴含人性

  “鲍勃·迪伦非常聪明,他很会跟媒体玩,一般人接触媒体都是一本正经的,而他却是斗智斗勇。”

  鲍勃·迪伦一再宣称,“我不想出现在(60年代)那幅集体图景中,我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代言人,我不过是一个音乐家而已”,“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很多人将他视为“神”一样的人物,叛逆是他的代名词,但他拒绝任何一项标签。

  洪启聊到鲍勃·迪伦时,将中国“摇滚之父”崔健和其比较。“崔健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摇滚之父,他在歌迷心中总是高、大、全形象,中国文化习惯将‘伟大’的人界定得比较正面,他的操守、标准和光辉永远都是正面的。而鲍勃·迪伦却恰恰相反,当年他开飞车出车祸,总是以放荡不羁示人,无视别人给的一切,宣称‘我不是伟大的代言人’,却能赢得众人的崇拜。这就是典型文化的对比,跟中西方文化属性有直接关系。比起说一套做一套,这种从来不标榜自己不恰恰是人性体现么?”

  他来了,说不上成熟但势必是启蒙

  对于“鲍勃·迪伦在中国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张晓舟曾给出“不够大”的答案。他说,“崔健早年排练室挂的是约翰·列侬的画像,而他最喜爱的是滚石乐队。尽管迪伦的打口唱片10多年前就泛滥了,但摇滚青年们似乎很难对民谣和布鲁斯产生共鸣,迪伦的歌词大约10多年前在一本文学杂志上登过一些,但除了学英文或吉他弹唱必学的《答案在风中飘》,其他的传播不广。在中国内地很长时间里鲍勃·迪伦只是作为一个空洞模糊的神话符号存在,只被当做一个弹吉他吹口琴的老派民谣标签”。

  乐评人郝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毫不怀疑迪伦的中国巡演会场场爆棚,即使从不听迪伦的人也会哭着喊着要去‘见证传奇’。但就像有人硬捧着晦涩的文学名著宣示品位一样,对迪伦和他的音乐不求甚解的人们朝着他一拥而上,只不过是在集体消费一种文化符号。”

  作为鲍勃·迪伦的歌迷,昨日北京演唱会洪启买的是最贵的票,票价是1960元。在赶往演唱会现场之前,洪启在和记者聊到演唱会时语气却透出些许担忧:“其实他来是意料之外的事,中国歌迷真正能解读他、听过他歌的人不多。鲍勃·迪伦能来中国巡演是历史的机缘,他的歌相对晦涩,对歌词和唱法都有自己的特色,他能来到中国不能证明中国音乐有多发达,只是他来了之后,有人文关怀的媒体对他进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鲍勃·迪伦,说不上成熟,但势必是启蒙。”

  没几个歌迷能跟着唱上他的歌,我一共也才听出4首歌,而且现场歌曲的调子跟以前都不一样。说要普及,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时候这个人名气太大,觉得很了不起,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而已。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

  年龄不大没有阅历,听起来会很难受

  张晓舟曾提到,5年前滚石乐队到上海表演,观众八九成是老外。贾格尔请出崔健时,只有票价便宜的看台上远远传来弱弱的一阵掌声,而贾格尔学中文大喊“你好”纯属自作多情。然而,滚石在国内虽然没多少“铁粉”,却拥有一个教父级粉丝——滚石是对崔健最具启蒙意义的乐队。至于迪伦,尽管此次中国观众比例肯定会大大超过滚石那次,尽管没准连“超女”、“快男”晚会歌手都会纷纷扎堆去蹭名牌,但迪伦在中国内地,不管是对乐迷还是对乐坛,似乎都谈不上有多大影响。

  正如另一位乐评人科尔沁夫所言,真正去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现场捧场的人,大多数都是怀着“朝圣”的心态去的。“大家都知道去听一场鲍勃·迪伦的演唱会很重要,至于有多大多直接的影响谈不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心理,‘既然来到身边,为什么不去听听呢?’加上在北京的外国人也多,所以这些死忠的歌迷应该还是会捧场。”科尔沁夫话锋一转,提到去看鲍勃·迪伦演唱会的基本上很少有80、90后,“鲍勃·迪伦的音乐可能不被90后这帮孩子们接受,因为这不是时髦的方式,他的音乐大部分听不懂,年龄不大、没有阅历的人就算听了也很难接受。”

  [声音]

  老狼:能听懂的人不多

  对于资深乐迷的闻风而动,昨日正前往泰山途中的老狼表示能理解,“海外大牌艺人来华办演唱会的非常少,如果能去现场亲耳感受,当然是个很值当的机会”。在老狼看来,中国人实际上没有消费现场音乐的习惯,“基本上我们看到的演唱会都是商业运作下的表演秀,比如周杰伦等流行歌手的个唱,秀的成分更多。像鲍勃·迪伦这种纯音乐而非靠服装、造型堆砌的表演,又是以海外摇滚的标志性人物为主角,文艺青年好像都不会错过。也算是一种对精神领袖的敬仰吧。”老狼直言周围不少朋友会到现场表达“敬仰”:“英文水平比较高的歌迷可能更能融入演唱会中,毕竟,能听懂鲍勃在唱些什么的人,真的不多。”

  马可:敬畏是第一位的

  摇滚乐迷马可早早就定下了鲍勃·迪伦演唱会之行,但因为要录节目,不得不临时取消。对于这位早有耳闻的摇滚神父,马可也像多数观众一样,直言自己是“敬畏大过于了解”:“他的名作与发生的故事有听过一些,但对于他本人,我倒真谈不上有多喜欢或追随,只是单纯想去表达一种敬畏。”比这种敬畏之心更让马可神往的,还有演出当晚的硬件设备,“听说演出的硬件设备都是重量级,我想去见识一下”。

  民谣音乐人钟立风谈起鲍勃·迪伦,言语中透出一种陌生感。“我不是很熟悉他这个人,没有特别激动。他来中国演出,不仅是音乐方面,更重要是象征着一件文化大事。”

  [鲍勃·迪伦的时代]

  [鲍勃·迪伦如是说]

  [鲍勃·迪伦代表作]

  鲍勃·迪伦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一个流行歌手不受影响是很难的。鲍勃的青年时代,恰好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与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当时,民歌被视为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音乐形式而受到年轻人们的广泛欢迎。左派运动、垮掉派运动、自由主义、嬉皮士精神纷纷在这一音乐载体上找到了情绪的出口,而鲍勃·迪伦则成为了这种风潮的直接受益者。60年代的美国音乐无论是从音乐形式还是创作的空前,它都为后来音乐的拓展树立的旗帜,同时也为鲍勃·迪伦这样的音乐大师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创作想象空间。

  1.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2.60年代的故事,就像飞碟登陆一样。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3.英雄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4.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

  5.这世间所谓的真相都在累积一个巨大的谎言。

  6.被关注是一个负担,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关注了,所以我经常失踪。

  7.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

  8.尽管有很多人把我定焦在60年代,那也没什么,但是我的确不是个怀旧感伤的人,所以我从来也不会像很多人那样买什么60年代复古的玩意。

  9.“大学就像养老院,而且事实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10.“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11.“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

  12.“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

  13.“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

  14.“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

  1965年发行《回到根源》前,迪伦以一个伍迪·格思里的接班人民歌手形象出道,《时代变了》(1964)被认为是他的“抗议专辑”。1965年,以新港民歌节为标志,迪伦宣告了自己的背叛。他开始用电吉他伴奏,改变了美国民歌的现状,这几乎是一次文化事件。1966年摩托车事故后,迪伦隐居一年,回归后转向乡村音乐。近年来,他越来越热衷于巡演。其代表作有《答案在风中飘》、《暴雨将至》、《像一块滚石》《沿着瞭望塔》……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