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文
上周北京舞台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时隔6年在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率领下重返北京的柏林爱乐乐团了。这支世界古典乐坛的“银河战舰”自上世纪70年代在“指挥皇帝”卡拉扬率领下造访中国之后,便已经在中国乐迷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虽然卡拉扬在1989年离开人世,迷人的阿巴多和如今已声名显赫的西蒙·拉特相继执掌乐团,但卡拉扬在中国乐迷心目中的不二地位,使得之后乐团的每一次造访都异常纠结。
就像足球的巴萨、皇马一样,无论他们出现在哪里,都一定会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喝彩声,这些可以完全与他们的战绩无关。11月10日,当这支“银河战舰”在西蒙·拉特率领下全体登台国家大剧院(微博)时,赢得的掌声和喝彩声之热烈,已经超过很多世界名团谢幕时的了。一睹乐团风采,高声喝彩,这就是超级乐团和超级指挥家之于乐迷的明星效应。不过,在追星之后,演奏水准和风格才是真正征服人心的关键。
还记得2005年11月初,乐团历史上的第二次造访中国。那是西蒙·拉特刚刚执掌乐团的第三个乐季的开始,第一天的海顿交响曲、拉威尔的《鹅妈妈》以及柏辽兹的一首作品演奏下来,让在场的乐迷不敢相信这还是柏林爱乐,就连老乐手们也不认为那是“柏爱”的水准,“今天不好,还是看明天的吧!”老乐手自认为第二天的贝多芬、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可以一展德意志精神的正宗。但其实也很“差”,“柏爱”的卡拉扬王者之风荡然无存,高贵、精致、优雅、完美带着一点点花哨,我以为,那是拉特与“柏爱”的初婚阶段,柏爱“被”西蒙·拉特了,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也成为了我和很多乐迷“痛恨”并爱着西蒙·拉特的缘由,这个“婚”可以结,但“柏爱”绝不可以失去自我的精神气质。
也正因为此,此次的“柏爱”三度造访北京,我是在高度期待中依旧心存疑虑的。那天媒体的提问几乎让见面会成了对卡拉扬时代的追思会,西蒙·拉特有些尴尬地一个劲解释着每一位总监的艺术个性追求和乐团气质之间的传承关系,但聪明的拉特明白,多说无益,最终还是要靠音乐证明一切。首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演奏了拉威尔的《丑角的晨歌》和细川俊夫的圆号与乐队协奏曲《那时花开》,从法式色彩和东方禅意中展现乐团大跨度的驾驭能力。而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才是真正展现乐团在看家曲目上所沉淀的精神气质。坐在观众席的第二排,仿佛置身于乐团中间,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首席们的每一个表情和眼神。我惊喜地发现,乐手们又在用那种高度的激情投入在演奏当中了,那位新任不久的中提琴首席有着明星演员一样的表现欲望,他在演奏中时刻倾听着乐团首席的声音,用眼神密切交流,与自己的副首席心领神会,享受在布鲁克纳那种厚重冲动的音乐动力奔涌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柏林爱乐的传统精神气质在激情荡漾,我又开始喜爱上那个我曾经喜爱、后来又不喜爱的柏林爱乐了!到底是柏爱“被”彻底西蒙·拉特了,还是西蒙·拉特“被”彻底柏爱了?这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经过了那个漫长的“被”之后,双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契合”和欢愉。这“欢愉”能够为观众带来美好的、值得封存的记忆,直到西蒙·拉特的下一任再启封时,飘出的应该是佳酿的沉香。但那时,我们可能仍然在纠结中……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