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进入1980年代,上海在内地的潮流地位开始被分化,主要替代者就是香港粤语系。在外面混混见过点世面的,总会哼两句“浪奔浪流”或者“昏睡百年,国人 渐已醒”!我大哥说若收到香港同胞送的饰品是舍不得撕掉商标的。当时能到深圳中英街买到对面香港人伸过来的电子表或流行歌带,也不是很多人可以有的福 利……后来滥觞到了春晚的小品里也特意安排一个握着大哥大用半生的广东话调情的时候,你已经坐在已过万重山的粤语潮的轻舟上别无选择了。在上海哈粤风中最 形象的一个例子是1989年7月上海电台开设的大陆第一个流行歌曲排行榜,首期榜单前10名曲目中竟然粤语歌占了7首!连香港媒体都一片惊诧认为太过了 点。
作为香港文化的表兄弟,在内地全面放开香港市场之前,广州人在这个潮流里狠狠地掼出几记浪头。其中,广东流行乐坛销 魂面极广影响深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开始就把握好方向,做国语流行曲而不是跟着香港做粤语歌。现在,虽然全世界的流行音乐都在滑坡,但是,一个城市 的文脉和气质不能损害。这不是一个理由而是一个责任。广东音乐人做到了。
由此,本人以理性之自律,梳理出认知广东流行音乐发展的十二大看点。
1.紫罗兰电子轻音乐队/茶座歌手
1977年广东歌舞团属下紫罗兰电子轻音乐队亮相,这是第一个市场化的流行乐队。1981年东方宾馆开创茶座歌手/乐队演出形式。朋友侬要晓得,即使到 了1983年,著名影星迟志强在南京与一帮朋友搞贴面舞会也被当作流氓罪入狱两年。所以在当时花费五块十块能这么近地公然观赏到性感歌手的“靡靡之音”, 云里雾里以为自己升华到了供销科长也不一定。如果你想进一步意思,那么花五十一百的送个花篮什么的,歌手就会走到你身边盯着你眼睛专门唱“3号台某某先生 点的歌”……这种娱乐容颜是难以抗拒的。几年后星星之火全国燎原。
2.太平洋
1979年前,中 国只有一家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打破了这个格局,成为当时流行音乐最响亮的品牌和赚钱生产线。1980年出品国内第一盘立体声盒带朱 逢博《蔷薇处处开》,随后李谷一《乡恋》、程琳《童年的小摇车》,还有朱晓琳、沈小岑……出一个火一个,销量都是百万以上,到了1987年费翔《故乡的 云》更是突破了300万。旗下的太平洋艺术团在全国也是当时最著名的“走穴金字招牌”,吕念祖、刘欣如、张燕妮、陈汝佳、李达成、唐彪安李……这些名字你 还有没有记忆?
3.卜通100歌舞厅
据说这名字是侯德健取的,象声词,意思是一进门就是100块钱。陈凯投资。流行音乐的“圣地”。曾经在这里开唱的有那英、朱哲琴、毛宁、杨钰莹、林依轮、火风、金学峰、韩晓等。乐手和舞蹈演员都是一流的。很多著名音乐人的新作也在此诞生。当然还包括很多江湖传说。
4.新空气组合
由解承强、毕晓世、张全复三位著名音乐人集成的组合,把原创先风与自我理念尽力而为地扩散到整个乐坛,很有流行乐启蒙者的作用。他们分别创作的《信天 游》、《一个真实的故事》、《山沟沟》、《蓝蓝的夜蓝蓝的梦》、《爱情鸟》、《轻轻地告诉你》流传甚广。1990年曾来上海黄浦体育馆举办两场演唱会。
5.陈小奇/广东流行音乐学会
陈小奇是当今广东流行音乐的形象代言人。他的《涛声依旧》绝对是浑然天成的经典。“歌如其人”儒雅婉约。而他主导营造的广东音乐学会,也是中国流行音乐 圈最成体统和效率的组织,成为广东音乐人最值得信赖和亲切的“茶馆”。这些年在学会下还挂了若干专业分会,除了经常组织主办主题活动外,甚至在龙年春节还 搞到了一批特供广东流行音乐学会的茅台酒。没有话说。
6.毛宁/杨钰莹
大陆最早最成功的造星产品。除了背后推手陈珞外,与当时整体的蓬勃气象密切相关。1991年开始形成“中唱广州”、“新时代”、“太平洋”、“白天鹅”为主要阵营的签约造星运动,同期分别推出了李春波、陈明、林依轮、高林生、甘苹、张萌萌、李进、麦子杰、王子鸣等。
7.广东新歌榜/华语音乐传媒大奖
1992年开设的广东电台的“广东新歌榜”,联袂全广东各个地区的电台,建立推动原创音乐与歌手的媒体机制。而2000年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的“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具有独立的音乐价值观和引领作用。
8.晚秋/弯弯的月亮
许建强作曲、毛宁演唱的《晚秋》被香港的黄凯芹改成粤语版后,进入了香港各大排行榜。随后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也由吕方唱成香港的冠军歌曲。这是对广东音乐人品质和影响力肯定的前期标志性案例。
9.李海鹰/北伐/泛北
李海鹰是广东音乐人中创作力最充沛、也是最跨界和自我经营最成功的。早在1994年他就在北京举行作品演唱会,随后进入央视春晚担任音乐总监,其间一大 批广州歌手密集地出现在央视,以至于广州媒体发出一阵“北伐”的口号引起一些争议。李海鹰自为1999年澳门回归创作《七子之歌》后,进入了声望的最高 峰。2008年他在广州和北京举办的个人作品大型音乐会,是迄今中国流行音乐家最大派头的制作阵营。或许用“泛北”这个词形容广州音乐人蜂拥上北京更为贴 切。能去的都去了,毕晓世、捞仔、浮克、李广平……
10.深圳造势音乐之都
深圳市委宣传部引入中 国音协的“金钟奖”是有战略思维的。加上周边资源诸如每年的国家文博会、腾讯总部、深圳卫视的强势突围,国家音乐基地的设计,蔚然的音乐酒吧等,他们提出 了打造“流行音乐之都”的概念。深圳曾造就了1985年的周峰和2007年的陈楚生,既有《夜色阑珊》也是《春天的故事》,加上与香港的接壤,做起来的这 副牌哪天胡下来的话,也是蛮大的。当然还要清楚,很多地方都在打类似的牌。
11.潮语流行歌
李嘉 诚是潮州人。广东的潮汕地区有2000万人讲潮州话。之所以我把潮语流行歌曲作为一个现象单列,是因为这种相对小语种的文化自我意识和精气神的流行话操作 值得倡导并褒奖。除了粤语流行歌外,我们知道台语(闽南语)流行歌也非常有世道,江蕙更是台湾的宝。我们上海以及周边的吴语地区人口有8000万,吴语是 中国第二大语言也是全球排名第十二,为何就不能好好研究并推出吴语流行歌呢?
12.盗版集散中心
1990年代初你去广州若不去番禺这个全国最大的民间音像集散地搞一点盗版的LD/CD片,那么你要容忍他人笑你不领世面的闲话。广东一直是全国音像盗版 生产和集散中心。被盗版意味着流行度、意味着市场身价。既然这种现象是世界难题也暂时无法杜绝,那么只要是个歌手,说出来没有盗版碟你叫他脸往哪儿搁 呀……哪天若饭局里坐边上的朋友悄悄说,对面广东的张总原先是做盗版发家的,我基本上是当真的。(作者系资深音乐媒体人/策划人,上海电台流行歌曲排行榜 /中国原创音乐榜创办人)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