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北京国际音乐节听更本真贝多芬

2012年10月15日10:48  京华时报

  听更本真贝多芬

  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听众而言,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大的期待点无疑是奥地利钢琴大师布赫宾德演奏的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一个城市将连续上演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并通过剧场户外大屏幕现场直播本身就是话题所在,更遑论是如布赫宾德这样一位德奥权威。

  演奏体现乐谱研究

  在大众所熟悉的唱片领域,布赫宾德目前已经录制并发行了两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去年还与维也纳爱乐“自弹自指”录制了贝多芬5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位贝多芬专家,他对贝多芬奏鸣曲的乐谱有着几十年的钻研,收藏了18个不同版本,并且研究了作曲家的原始手稿。他所需要的就是,谱面上任何一个标记或指示都要根据贝多芬本人的注解,即便无法确定,那也要尽可能地符合作曲家原意。目前他所遵循的乐谱是以李斯特修订版为基准并且参阅贝多芬手稿而得出的“布赫宾德版”。于是,这次在北京的演奏不但在现场备受关注,对于学术界而言同样意义非凡。

  忠实乐谱表达温吞

  在遵循了以上种种原则之后,布赫宾德的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有着怎样的特点?在13日晚的第一场音乐会中,答案清晰而准确地出现在了观众的耳中。这场音乐会他演奏了第1、10、13、17和18号等5首奏鸣曲。布赫宾德所演奏的音乐幅度并不大,如第1号奏鸣曲,4个乐章在速度上的变化并不过度明显,但又是明确的,同时音响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同样在对表情记号的处理上,布赫宾德依旧以简化繁,即便是对第17号《暴风雨》的演奏,也没有夸张的戏剧效果和音响对比。布赫宾德的演奏几乎从容到了温吞的程度,一切的细节和对比在一个并不大的变化幅度内完成,他的演奏让人感觉到,听众需要一本乐谱而不是咀嚼一个作品标题。

  不乏强调音色雕琢

  那么布赫宾德的演奏是否仅仅是为了还原贝多芬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在第13号《幻想风格的奏鸣曲》中,布赫宾德使朦胧的音色贯穿作品始终。在这里,标题在演奏中的体现又明确无比,他均衡的演奏让钢琴的音响在橙色大厅这样一个不标准的厅里,同样能够达到完善的效果,每个音的雕琢都可以清晰传递给听众。

  布赫宾德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演奏中频繁使用弹性的处理方式。在演奏第10号奏鸣曲时最为突出,在此“弹性”真正具有了“强调”的意义,每一次的使用都是为了给作品在结构上的转折一种缓冲和提示,将作品的段落清晰呈现。

  虽然橙色大厅逼仄的声场和混响的不充分需要让人竖着耳朵去听,但布赫宾德细腻的演奏能力仍然能够将尽量全面的信息传达给听众。至于场外的大屏幕直播现场,似乎让路过、夜游三里屯的人群比场内的古典迷们更享受音乐的氛围。驻足观看者众,甚至有人询问能否现场买票进去听一耳朵。从这个角度来看,场内古典迷们所挑剔的不足,无碍音乐传递的快乐与魅力。

  (周皓)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