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巩晓莉
她是一个使者。20年前,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动国人,就在人们认为她理应收获鲜花、掌声与荣誉时,她却转身没入西藏,放下繁华炫丽,去寻找真正想唱的音乐;15年前,一首《阿姐鼓》让她“墙里开花墙外香”,获得无数国际赞誉。她的歌唱技巧仿佛拥有特异能力,真假音转换自如,缭绕中充满智慧。“音乐来临时就像叶子枯黄会飘落,种子到了时间会发芽”,朱哲琴如此品评音乐之于自己。这位身躯娇小、容貌素净的女子,把自然界与人间最协调的乐音做了最好的诠释。乐评人王晓松曾评价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意外生存”。事实上,朱哲琴不仅意外地生存着,也在以音乐影响、感动更多的人。2010年秋,她旋风般地重回公众视野,将在四地举行巡演,带来一场民族音乐跨越时空的旅行,从过去,到未来。
2009年,在被联合国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时,朱哲琴发起了“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分别前往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了一场为期4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的民族音乐寻访之旅,也正是这场寻访,奠定了“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2010年巡演的基础,届时,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台江飞歌传人、蒙古族呼麦传人、哈萨克冬不拉大师库尔曼江等民族歌乐师将与当代乐坛的杰出鼓手荒井、古筝奇才常静同台演出。巡演将于10月15日、16日亮相香港新视野艺术节;10月20日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10月28日在上海大剧院展开;11月3日在杭州大剧院展开。作为艺术总监和音乐的导航者,朱哲琴将带领观众踏入一段跨时空的奇幻音乐之旅,诚如她所说,“希望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珍品里的基因、血脉会在当代,甚至在未来时空里面延续发展。”
未来感,是一种新的希望
记者:15年前你做《阿姐鼓》时,是从西藏吸取了灵感,融入了自己的创作,并带到了世界音乐舞台上,经过去年的音乐采集工作和目前的音乐再创作,和以前的作品相比,现在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朱哲琴:出发点完全不同。过去虽然也跟民族区域有关系,但立足点是自己,讲创作人本身的感受。这次的创作有很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目标和背景,跟 “世界看见”推动民族文化进入当代和走向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立足点主要在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另外,合作的对象也不一样,过去主要是我与何训田合作,还有八九十年代比较活跃的一批文化精英,这一次的合作是非常年轻的一代,无论是音乐创作、乐队表演、舞台创意甚至造型设计都是有国际视野的新的一代,他们对传统的解读也有新的角度,能产生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记者:你需要推动的是传统文化保护,为什么这次巡演中这么强调“未来感”?
朱哲琴:实际上是要强调一种新的希望。我们会在音乐的语境上,想象这些传统民族音乐的基因经过时间的旅行,产生跟时间的化学反应。过去的一代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会保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固定格式的传世和解读。这次我选择跟当代年轻的艺术家、音乐家合作,我们看待传承的眼光会从过去的眼光里脱离出来。我想,对民族音乐的探索已经非常多,希望能呈现出一条新的路子。这次我们的制作不是民俗或者民族元素采集的展演,而是基于人文和环境的关怀,我们相信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珍品里的基因、血脉,会在当代,甚至在未来的时空里仍然存在,它在未来是有延伸、有发展的。
演出强调根源性和未来性
记者:在演出的创意和制作上你有什么设想吗?
朱哲琴:我们很强调根源性,希望看到原初的东西是如何发展和生长的,这是整个制作很重要的音乐思路。我们会与民族音乐传人一起上台,他们是民族音乐的根源所在,另外,通过视觉和听觉,让这些音乐的根源和我本人以及当代的乐手进入到另一个时空,让我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延续到另一个时空。我们也强调音乐的未来性,在创作和编曲方面,与年轻的旅法蒙古族音乐人吕佳佳合作;在舞台演出方面,邀请的都是年轻而有锐气的一批音乐人,比如古筝演奏者常静,她是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古筝演奏者,打击乐手老荒(荒井壮一郎)小时候就曾经是香港青年交响乐团打击乐首席,18岁就担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打击乐手。我很期待这些年轻的音乐人与地道的民族音乐传承人在一起的化学反应。我们让这些声音进入当代,让当代的人听到,这样它才会有真实生长的土壤,才有生长的可能性。我们不回避所处的现代环境,也不回避所处在的这个边缘文化被挤压的时空,只是强烈地希望去保护、整理它们,希望把它带入当代与未来的时空。
记者:这次演出还请来了许多地方奇人,能具体聊聊吗?
朱哲琴:这也是考虑到根源性的原因。我们邀请黔东南台江飞歌的苗族民歌手方少保、唐龙、邰胜恒、方康、唐翁翁,他们是我在黔东南音乐采集遇到的奇迹,他们唱飞歌的时刻永远印在我的脑子里面,只要想到那方山水,那样的旋律就会出来。还有新疆乐人库尔曼江,在去伊犁的时候,他到我们住的地方弹唱冬不拉直到半夜三点,他的演奏臻于纯熟,是一个非常有自觉性的音乐家。我们也会请一些内蒙古的乐手,比如说呼麦和陶布秀尔、茅敦潮尔(蒙语音译)的弹拨乐。
让观众享受音乐最直接的吸引
记者:这次巡演的主题是 “世界听见”,这和你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的“世界看见”项目有什么内在关系吗?
朱哲琴:我担任UNDP中国亲善大使的使命是保护和发展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世界听见”是一个音乐行动,由此产生真正的音乐成果、产品。我们的音乐采集之旅,是先从保护开始的,在实地录音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作品。我们还会创造一个循环,比如说“1带5传承计划”,重新让这些老艺人将绝技再传承给下一代。我们计划用巡演和唱片制作中所获得的部分利润,去资助每个区域的文化传承人,让他们去培养身边的年轻一代。从今年10 月份的巡演开始,包括之前广州“奥迪音乐周”上我的个人演唱会,都会拿出票房利润的10%进行捐赠,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支持伙伴加入到“1带5传承计划”中来,通过这个计划,让文化传承不要断裂。
记者:在“世界听见”巡演中,你希望将乐迷带入怎样一个世界?
朱哲琴:每个时期我都希望给乐迷带来新的东西,这也是我创作的动力。这次我还会以最新的创作为主,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朱哲琴的艺术经过这么多年,在这一个10年里是不一样的,会开创新的实践,我也相信中国多元的民族音乐在未来10年,也会有一个新的格局。另外,我还希望听众能够体会到民族音乐最直觉的部分,这种直接的感受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是我游历世界,看到那么多不同的艺术种类后,在民间艺术里得到的最珍贵的体验,它让我真正回到音乐的本质,我们不用经过某种教育、某种训练就能去分享,享受音乐直觉的吸引,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我希望观众在这次创作中能复苏这种体验。
记者:感觉你像一个声音的使者,链接着时空和地域,找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基因,然后用当代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进行沟通。
朱哲琴:我想我是被选中了,我庆幸自己能无时无刻不被这些珍贵的东西所选中,它们扑面而来,击中了我,而我的耳朵能够分辨什么是恒久和美好的声音。在演出中,我们也会呈现一个当代的声音语境,比如呈现我们的音色、乐器的音色和环境的声色,以及对声音的解读方式。我们采录的这些音乐基本上是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它们鲜有机会从大山里面走出来,即使走出来也很少与这个时空有互动。我希望通过这次巡演让民族音乐的基因与当代的声音产生互动,产生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音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