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志明 许涯男
在他风华绝代、如日中天、帝王之相初现的时候,像狗鼻子一样灵敏的媒体在借他疯狂敛财的同时也相辅相成地为他更为自己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唯媒体马首是瞻的全世界乃为他(虚幻的视与听)狂悲狂喜、振臂高呼、山呼万岁、俯首称臣,终令他君临天下、黄袍加身。在他极度追求完美、无法适应虚妄、坠入精神黑洞、封闭内心世界的时候,像疯狗一样癫狂乖张的媒体改旗易帜,将他们嘴中曾经的“帝王”惊天逆转为禽兽、变态、怪胎乃至魔鬼,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唯一不变的是目的:茹毛饮血、大块吃肉,多变的是手段:忽而对你又亲又舔,忽而对你又踢又咬。曾经的臣民们看见疯狗眼中的魔鬼(仍是虚幻的视与听),全都吓坏了,甚至也疯了,跟着一起狂吠、撕咬,龇牙咧嘴,满嘴是毛,却不明就里,原地乱转。于是他不得不更加幻灭、不安、惊惧、自闭,于是他不得不更加失心疯似地寻找不容于世的彼得·潘,寻找既不存在也一去不返的童年,寻找完美到不可能的终极纯白世界……在从真真切切的无限黑暗遁逃向永无止境的无限光明的漫漫途中,他挣扎已极、不堪重负、心脏骤停、永生解放。
在他刚刚倒下的以后,在媒体和我们都越来越疯狂的现在,他——迈克尔·杰克逊——又被再度戴上王冠、穿上王袍、既往不咎、有口皆碑、顶礼膜拜。在电视机里、报纸上、网络上,全世界都泪飞顿作倾盆雨,全世界似乎都感同身受般地错怪了他、理解了他,又或者说,宽恕了他。
无论他有没有漂白自己,他的死,都漂白了自己的一生。
此刻的他,已经抵达飞满小飞侠与小天使的终极纯白世界了吗?还是堕入地狱、万劫不复?
被捧为上帝的年代 他与媒体互相成就
上帝的化身
“在流行乐坛只有两类人,迈克尔·杰克逊以及其他的。”《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刚刚去世的流行之王,而地球上曾经获得同样评价还有另外一个迈克尔——“乔丹是一种球员,我们其他所有人是另一种。”这是NBA名人堂成员魔术师约翰逊对“飞人”的盖棺定论。
历史的安排,让音乐世界和体育王国空前绝后的两名巨星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各自的领域,他们的影响力只能用“统治”二字来形容。在杰克逊之前,已经有很多的歌手被冠以巨星之名,但在1982年的《Thriller》发表后,美国所有以唱歌为生的人都不得不活在杰克逊的光环造成巨大的阴影中。1991年,乔丹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总冠军,NBA正式进入公牛时代,从此人们将魔术师和大鸟伯德的黑白争霸时代抛在脑后,开始为唯一的王者欢呼膜拜。这时候在全美国的电视机里热播的,是杰克逊的新歌《Jam》,两个迈克尔在音乐录影带里站在了一起,“流行之王”在乔丹的防守下尝试把球投进篮筐,“篮球之神”则在杰克逊的指导下笨拙地跳着舞步,一系列略显滑稽的镜头,仿佛仅仅是为了提醒他们各自的崇拜者,自己真的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的化身。
新马丁·路德·金
杰克逊去世后,人们普遍认为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只有猫王和Beatles可比,但就对全世界的影响力而言,杰克逊显然超过了这两者。这并不仅仅因为杰克逊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唱片销量(7亿张),最畅销的专辑(《Thriller》),最长和最贵的音乐录影带(35分钟,700美金),个人单年度获格莱美奖最高纪录(8个),和支持最多慈善机构的艺人身份(39个),更大的原因在于,他赶上了历史上最繁盛的大众传媒时代,在1982年到1997年的15年间,杰克逊不但抓住了音乐录影带这一新兴的媒体形式,和MTV电视台一起成为了新音乐时代的开启者,还充分利用了80~90年代媒体对公众的强大影响力,让自己的声音和影像通过媒体的猛烈传递和强势推广,出现在全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他利用自己“King of Pop”的身份,成为彻底改变黑人族群在全球文化中地位的“新马丁·路德·金”。
流行之王
在19世纪的欧美乐坛,从猫王独领风骚的五十年代,到Beatles“不列颠入侵”的六十年代,音乐流行的主要渠道依然是最原始的声音传播,最重要的宣传途径则是电台打榜,拥有一首全美或全英冠军单曲的乐队,无不成为大众的宠儿。在美国公告牌的统计中,Beatles保持着20首冠军单曲的最高纪录。猫王的冠军单曲数字是17首,刚刚在去年被玛利亚·凯莉超过,降至历史第三位。与此同时,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电视正在取代电台和纸媒,成为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媒体,无论是身处纽约的繁华市区,还是美国西部的农场,都可以随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同步化的影像传递,这意味着非影像主体的产品可以借用影像的形式进行全新包装,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无论是美国的猫王还是英国的Beatles,无不通过现场表演的播出和在电视节目上的亮相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轰动效应。
和他们相比,拥有13首冠军单曲,位列猫王之后的杰克逊起初似乎在电台上的成绩略逊一筹,但他敏感地察觉到了影像时代的来临,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音乐录影带作品不但为他的音乐做了最好的广告,甚至成为了商品本身。杰克逊从此超越了所有前辈和同年代歌手,登上 “流行之王”的宝座。
蛊惑众生的“魔鬼”
当MTV电视台在1981年开播时,播出的内容还只是一些摇滚乐队插上乐器对对口型的画面。杰克逊却已经开始策划自己划时代的音乐录影带作品。一年后,唱片公司斥巨资拍摄的三支音乐录影带在MTV电视台送播受阻,原因很简单:杰克逊的肤色。为此,公司甚至不惜以撤下其他艺人的全部歌曲作为威胁,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MTV电视台播出了《Billie Jean》和《Beat it》的音乐录影带。看惯了在音乐录影带里对口型表演的美国观众统统被震呆了,像被下了魔咒一样急速爱上了电视上这个跳出奇迹一般舞步的黑人。在另外一支创纪录的长达17分钟的《Thriller》中,迈克尔打扮成身穿红色夹克的吸血鬼,在一群面目可憎的僵尸伴舞中边唱边跳。这支MV在首映当天创下了 1000万人的收视纪录,并在全球一共卖出900万张拷贝,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录影带,杰克逊也成为了第一个登陆MTV的黑人歌手。
美国时间2009年7月7日,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办的迈克尔·杰克逊公众悼念仪式上,作为嘉宾的魔术师约翰逊携晚辈科比一起上台,回忆了他在三十年前和杰克逊的相识,动情地表示:“要感谢迈克尔为所有非裔美国人创造的一切,让我们能上电视节目,他为我们敞开了如此宽阔的大门。”
众神之王
迈克尔的专辑制作人昆西·琼斯这样总结,“事实上,迈克尔和MTV是互相把对方捧进了荣耀殿堂,之前没有任何人见识过像这样的事情,现在再也不可能发生了。”据统计,1984年美国唱片业的销售额终于首次超过了1978年的最高纪录40亿美元,达到了43.7亿美元。此后10年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到1994年时竟达到了惊人的120.6亿美元。迈克尔·杰克逊通过新潮的传播形式带动唱片销量的做法启发了不少同行,和他同年出生的歌手“王子”和麦当娜都开始投入巨资,以不亚于拍摄电影的精力拍摄音乐录影带,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世界流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在这场娱乐产业的“造神运动”中,杰克逊是一呼天下应的众神之王。
走下神坛的年代 媒体紊乱 业内零落 宝座崩塌
外星人
在很多人眼中,1997年的《Blood on the Dance Floor》更像是迈克尔·杰克逊最后一张专辑——这张唱片的一大半曲目是1995年那张《History》的混音版。2001年的《Invincible》发行时,由于杰克逊和索尼音乐矛盾激化,在唱片宣传期被公司封杀,专辑只卖出了区区几百万张,在音乐世界的影响力也大打折扣。重要的是,在过去几年间,经过媒体不断质疑和丑化,迈克尔·杰克逊不仅一步步走下神坛,甚至沦为了众人眼中的怪胎和笑柄。2002年,杰克逊客串出演的电影《黑衣人2》上映,最大的看点居然是“看他那张整容失败的脸,不用化妆就可以演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