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古典音乐到了作古之时?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18:42 新浪娱乐

  前罗马尼亚著名指挥大师切里比达克一生反对古典音乐的商业录音,他曾经预言说:“商业音乐录音(即唱片)将会让音乐厅关门,让音乐家失去舞台”。1983年,当德国DG唱片公司的总裁看到第一张精美的激光唱片放在眼前时苦笑道:“我不知道这玩意是凶兆还是唱片科技的革命。它是否会让唱片公司关门?”。在密纹黑胶唱片时代,我们几乎没有盗版。家用录音磁带和激光唱片的问世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非法盗版世界。今天网络音乐的出现,什么E-mule下载,Bt下载更是将音乐盗版的手段和速度推到了极限,网上下载音乐犹如果树上摘
果子。今天可用于听音乐的手段也是全所未有的:家里有音响和电脑、车上有汽车音响、走路、上厕所和骑自行,乘公共汽车时有各种各样的随身听,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听音乐。不少人问:“音乐厅还会有用吗?”“音乐家们今后就只能靠教学生和录音谋生吗?”。各种有名无名的大大小小交响乐团处于大演大亏、小演小亏、不演不亏。这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音乐家、演奏家经纪人和演出公司的面前。消费者的苦恼是音乐多得让他们不知道听什么好。

  如果要把音乐演出市场的每况愈下归咎于唱片业的存在,那么唱片业今天求生无望求死不得的局面怪谁呢?近来,唱片业祈求SACD(超清晰度激光唱片)的诞生能给他们带来新的生路。SACD除了能在音质上远远超过普通CD外,主要是推广用多声道立体声聆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多年来,人们始终认为只有在电影院和家庭影院系统上使用多声道立体声;听音乐,用多声道曾经被认为是荒唐的。也难怪,从前的任何一种多声道立体声都不适合听音乐,那是因为受前期录音技术所限。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不知道由多少个声道组成的多声道立体声声音世界里。我们在音乐厅里听音乐之所以感觉到生动和富有生命力,就是其不能被任何重播音响取代的音响效果。人们也曾经用早先的杜比环绕、THX环绕和近年的DTS环绕声播放古典音乐,结果不外乎是把同一个音源分配到多只喇叭里播放而已,用这种多声道立体声听音乐不但不能还原音乐厅的特殊音效,反而破坏了录音本身应有的层次。居于DSD(一比特直接数码流录音技术)上制作的录音以完全能重播其录音室拾音信息和音效的SACD唱片作为重播声音载体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高信噪比,而是通过录音模式与重播模式对等转换,通过5个声道营造的前所未有的多维立体声,其效果酷似音乐厅现场。透过SACD,我们可以感受到DSD录音给我们带来的聆听极乐,SACD给我们还原的是一个真正的现场效果。DSD录音捕捉到了以往任何录音无法捕捉到的自然泛音,而不是在录音室里通过调音台无中生有做出来的delay和echo(延时和混响)。SACD另一个好处就是无法被盗版。我们总不可能从网上下载多声道的立体声音乐吧,SACD也无法被刻录拷贝,这一切对音乐家和唱片业应该是一个喜讯。

  人们在争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唱片、广播(无线和网络)、

数字电视和网络音乐等等是否会让音乐厅关门。

  音乐家们都很清楚在有听众的舞台上演出和面对木纳的录音师和冰冷的话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面对听众,音乐家有表演的冲动,音乐乐之有物;面对录音师和话筒,演奏者(演唱者)必须去吃力虚拟一个演出现场来激活音乐表现,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还有什么比做出一副有音乐的样子(外国人常说的pretend to be musical)更令人恶心的事?

  对于听众而言,再好的音乐重播设备也无法代替现场演奏。这犹如你到一家格调很高的餐厅用餐和把同样的菜打包回家吃是两回事一样,这是多大的差别呀。现场听音乐可以让你有一种直接参与的感觉,听录音如吃罐头。

  音乐厅怎样让无数被网络、电视、收音机和唱片宠坏了的乐迷花钱买票走进音乐厅,这对音乐厅来说就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存亡问题。音乐家们和唱片公司已经在创新了,创新能够绝路逢生。跨界音乐(crossover)是目前盛行而且有效的路子,然而跨界有多种形式,我更赞同音乐包装和营销的跨界,即:使用流行音乐的包装和推广手段来推广古典音乐,SONY公司对谭盾的包装,DG公司对朗朗和李云迪的包装就是成功的例子。这种营销手段可以不牺牲和改变音乐本身为代价。我本人坚决反对音乐的跨界,如:什么陈美、克莱德曼、马克西姆那类的,这种手段是通过改变严肃音乐的基因来达到的。这种一锅粥煮食音乐的做法不但毁坏了原本的音乐,也并不能传播古典音乐(这只能传变种的古典音乐)。我们试想一下:巴赫打扮成西部牛仔(如美国Terlac唱片公司出版的那些古典-流行跨界音乐录音),莫扎特穿上超短裙、贝多芬穿上高跟鞋,这叫什么?这是变态的恶作剧。最近,上海九龙电器公司的古典音乐痴人汪闽华先生策划的一套《千言万语》的流行-古典跨界音乐到是给我很多启发,这种做法至少能引导那些对古典音乐没有任何印象而且也不愿意了解古典音乐的人听到古典音乐就音响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我个人觉得这种流行到古典的跨界比古典到流行的跨界好,我这当然是站在想推广古典音乐(或说是严肃音乐)的角度来说的。

  音乐厅的创新在我看来除了新年音乐会(年年都是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拉赞助举办音乐会和出租音乐厅外,似乎是穷途末路了,就连维也纳金色大厅、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等从前被视为最高艺术殿堂的音乐厅今天也开始对外出租,只要付购钱,你就上台去表演。其中,维也纳金色大厅把中国人当成最肥的肉在吃。舞蹈家杨丽萍女士的“云南印象”全国巡回演出和近期在2005年6月4-6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大型宽荧幕交响音乐会(世界经典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才是真正的创新。看这样的演出,听这样的音乐会,我不会舍不得买票,因为这样的音乐是唱片和MP3 无法取代的。听现场演出的最大收获就在于台上与台下的情感互动和交流,离开了这种互动,我也赞同在家上网听音乐和听音响。2005年5月16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其排练厅召开了“银幕交响音乐会”记者招待会。笔者亲临会场,听主策划人杨大林(著名电影音乐专家)介绍了这次音乐会的形势和内容,我被策划人的大手笔和创意打动了。这样的音乐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首创(尽管类似的音乐会从前已经很泛滥),连节目单的包装盒都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策划。节目单里很多著名影片中经典画面的人物全部由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饰演,其中大家喜爱的著名青年指挥家李心草饰演《虎口脱险》中的音乐会指挥和卓别林妙趣横生。装节目单的铝盒子是特制的电影胶片盒,这精美的盒子除具有收藏价值外,更可以让一些喜欢收藏密纹黑胶唱片的发烧友用来储藏心爱的绝唱版本LP。这套音乐会曲目以其说是电影音乐还不如说是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因为所有演出的曲目都是在各种经典电影中出现的古典音乐片段。银幕交响音乐会总共有两套节目,按一般古典交响曲一样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为一个主题,分别是:“战争”、 “爱情”、“喜剧”、“音乐”四个乐章。

  电影音乐长期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说到电影音乐,很多人认为就是电影主题歌。电影音乐是音乐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说起电影音乐,它还有一段小史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保护电影音乐势在必行。他们看到大量的电影电视音乐的录音和乐谱流落四处。很多著名电影制片公司的制片人对电影音乐没有任何保护意识,用过了就置之一边,任其丢失。他们就没想过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给

图书馆。那时,家用录像带和录音磁带还不普及,这些电影音乐也没有更多的再利用商业价值,也就无人重视。幸存下来的,也是从电影胶片原声音乐转录下来的。有的电影公司清理仓库时,竟然把很多电影音乐录音母带和乐谱当垃圾扔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在洛杉矶城北垃圾场一次性扔掉了大批经典电影音乐的手稿、乐队总谱及录音母带。这件事引起了电影界和音乐界很多人的关注。1974年的一天,电影音乐作曲家Fred Steiner在他家里举行了一个拯救电影音乐的会议,到场的有当时美国著名的作家托尼·托马斯、作曲家大卫·拉克辛,唱片公司的制作人等。大家当时能够想到的法子也只有将这些乐谱和录音母带捐献给大学图书馆。几年后,在慈善家亨利·亚当斯的资助下,一个专门保护电影电视音乐的机构成立了,这就是“电影音乐保护协会”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Film Music)。1982年,该协会改为非营利性的“电影音乐保护组织”,协会出版了很多刊物来大力推广电影音乐。迄今为止,该组织为美国电影音乐的保护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是有目共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影音乐保护组织在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档案馆建立了庞大的“美国电影音乐乐谱手稿和总谱总目录”。1997年,该组织改名“电影音乐协会”。

  遗憾的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遗产价值毫无概念,更不用说为之成立如美国“电影音乐协会”这样的组织了。

  无序地说了那没多,我只想表达一个愿望:希望更多的人们用更多的手段来推广和保护古典音乐。对于古典音乐的现状,我们都不要找太多的理由。音乐家们放下架子走近你的听众,互动起来、为了更长久的艺术追求和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请降低你贪得无厌的要价,就把这作为自己为自己的投资吧。音乐爱好者们或是音乐产品的消费者们,为了让你不失去听音乐的快乐,请尊重音乐和音乐家们的劳动,不要再对古典音乐无动于衷。无论是音乐家还是乐迷,我们都不希望看到那么一天:语言的尽头是无语,音乐的尽头是无乐。难道我们对生活确实已经麻木到无语了,人类心灵之语的古典音乐也到了作古之时了??苏立华/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