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务院日前出台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严打假唱,为虚高的票价祛火。为了保证消费者能够用更低付出换回更真实演出的条例,我们举双手拥护,但是什么样的演出算是假唱?春晚等许多晚会中的对口型真的就不算假唱吗?如果这个前提无法明确,新条例如何可以做到严打?
说白了,假唱也就是明星的面子工程。如今市场上流行漂亮脸蛋和惹火身材,如果
明星是靠着外表、靠着绯闻、靠着和某某人物的暧昧关系在圈内立足,其内在的素质就值得怀疑。唱片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录,然而当大家听惯了经过修饰的声音,忽地现场来个打死找不着调,自然脸上挂不住。于是为了观众的耳朵,为了明星的脸面,为了“完美的舞台效果”,假唱开始变得冠冕堂皇起来。这边春晚导演说:“由自己唱的在节目中用放录音对口型之方式进行演唱的,均是真唱”,那边小明星们抬出大明星:“迈克尔·杰克逊还不是经常假唱?”
其实无论是实力派唱将还是偶像派“看将”,观众期待的是现场真实的交流和碰撞。舞台既是明星宣泄的场所,演出又何尝不是观众宣泄的场所呢?最可笑又可气的大概要算春晚之类的晚会节目,这种电视节目和文艺演出的综合体已经变成一个畸形婴儿,甚至有媒体报道那些晚会在邀请函上明文要求歌手提前进棚录音。花钱花时间只为看看动动嘴巴的木偶,我们还不如买张MTV之类的碟片回家慢慢欣赏。
当然,此文一出,也许有人言之凿凿地回应———新规定里只是在谈体育馆之类的现场演出嘛。难道现场演出就没有录成DVD的?难道现场演出就没有在电视里播放的?既然是演出,则一定会有瑕疵,那种真实的瑕疵,原本就有它真实的魅力。否则为何D9中的花絮是吸引人消费的原因,否则为何有人愿意掏几千块到现场与你共乐?为何《超级女声》的海选真实狼狈选丑的一面成为该节目收视率的强项原因?
我们期待真实,不仅是因为我们掏钱买了门票,也因为我们开电视花了电费,因为我们在电视机在现场耗费了时间。面子这东西,我们可以理解当人的名气越大而越来被关注,但我们仍然愿意看到更真实的东西,就如金·凯瑞的电影《真人秀》中那个努力想要回到真实世界中的小孩一样,真实因为它的残缺和不完美而拥有更能吸引人的东西。
文 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