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慕华报道 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昨晚落下帷幕,并在央视演播厅举行了青歌赛新老歌手同台献艺的颁奖礼。
昨晚共颁发了个人单项赛五种唱法的优秀奖30个,金银铜奖30个,还有一个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往届获奖歌手林依轮、解小东等和本届大赛获奖歌手同时登台献唱。获得优秀奖的歌手平行空间组合在接受采访时的寄语,似乎更能点出本届青歌赛留下的遗憾,“希
望下届青歌赛能向歌坛推出更多优秀歌曲,推出更多受观众欢迎的原创作品。”
青歌赛怪圈
怪圈1:大众高关注 歌曲传唱率低
连续43场比赛直播,收视观众突破10亿人次,组委会收到近百万电视观众来电或短信留言。这些无疑证明了今年青歌赛受关注程度。据青歌赛策划江小鱼透露,日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发布了“200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在文化类流行语中,与青歌赛相关的占两项,一为“青歌赛”,一为“原生态”。据说北京现在还有家新开张的“原生态”饭店,足见“青歌赛”和“原生态”在观众间的认知度。
与之相反,青歌赛的选手资料、参赛曲目却鲜有被大众和媒体关注,未像往届得到观众广泛认知。空政文工团选手刘和刚先是在团体赛中以一首《楼兰姑娘》拿得100.13分,打破青歌赛24年最高分纪录。随即他又在个人单项赛上大放异彩,毫无悬念地获得金奖,虽然“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评选中他屈居亚军,但他已经算得上本届青歌赛最出风头的选手了。然而,他的参赛曲目《楼兰姑娘》、《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却几乎没在大赛后广为传唱。
怪圈2:八卦谈资胜过赛事本身
另一些现象则间接地、更感性地证明本届青歌赛确实为大众制造了不少谈资。今年媒体关于青歌赛的报道,大多是争议性的,有些标题相当夺人眼球———“为避黑幕,评委大换血”、“青歌赛歌手不识国旗 余秋雨:这个答案让人痛苦”、“余秋雨点评惹观众投诉”、“评委是选手老师遭质疑”、“余秋雨念错字引争议”等等,“歌手不识国旗”的报道甚至耸人听闻。
怪圈3:获奖选手重复参赛
在青歌赛的贴吧上,IP为202.98.56.*的网友质疑“为什么青歌赛部队歌手全线飘红?难道乐坛要靠军歌繁荣?”
而IP为202.107.206.*的网友则直接质疑刘和刚的“参赛资格”:“刘和刚偷走了金奖!建议已获青歌赛银奖的不能再参加比赛。虽然拿了金奖,可他已在往年的比赛中已经拿了两次银奖,今年又来参加比赛,这样占了新人名额,我觉得优秀的艺术家是不会这样的,说好听点是有毅力,说难听点就是大人抢小孩的饭碗……建议已经获青歌赛银奖的不能再参加比赛,不然每届银奖(选手)都去参加比赛,如何培养新人呢?”
业内观点
本届青歌赛意义在于转向娱乐大众(资深记者曹锋)
青歌赛无疑仍是全国性、权威音乐大赛,今年还增设组合、原生态唱法,这些重大改革无疑又使本届青歌赛殊不同于往届,其争议性、关注率都大大提高。但“争议性”与“关注率”并不能制造有观众缘的歌手,如果说以前青歌赛作为权威音乐大赛的意义是向歌坛输送专业歌手,现在青歌赛存在意义更多是转向娱乐大众。
歌手凭大赛走红不符歌坛规律
(本届青歌赛策划江小鱼)
往届青歌赛有过人红歌不红的现象,如解小东在青歌赛后就没有什么代表作,也有过人不红歌也不红的,如当年满文军、毛宁、王宏伟虽不是在青歌赛上一举成名,但是在青歌赛推动下,他们有很多参加春节晚会、大型综艺活动的机会,直接推动他们走红歌坛。
现在通过春晚来走红歌坛的方式已经过时了。前年、去年春晚都未能推出优秀歌手,只推出《千手观音》。现在青歌赛对选手来说,更主要的意义是提供亮相的平台,最终谁能走红,还要看大浪淘沙。
但韩红就是符合歌坛发展规律的案例,当年她参加青歌赛都未能入选,现在也是一线明星了。所以,流行歌坛越来越规范化,单纯想通过比赛走红,越来越不可能。
各组比赛金奖选手
原生态组金奖:李怀秀 李怀福
通俗组金奖:师鹏
组合金奖:蝌蚪合唱团
美声组金奖:薛皓垠
民族组金奖:刘和刚
观众最喜爱歌手奖:蝉之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