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京报:青歌赛为何被余秋雨抢了风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09:13  新京报

  作者:周黎明(听歌)

  今年的央视青歌赛,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流行、民族、美声和原生态揉成一团,让人爱莫能助,恨莫能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最喜欢看原生态唱法,那浑然天造的嗓音,极具民族特色的唱腔,毫无学院派矫饰的表现手法,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震撼”。这是最原始的艺术,也是最高级的艺术,用心来唱,用心来打动,无需借助语言的翻译。

  当然,这要感谢上届青歌赛,是那次增加了原生态这个门类,才让我们无需走遍祖国的天南地北,便可欣赏到如此地道、如此动听的歌声。把原生态和别的门类打成一片,对于我而言,无疑冲淡了整场演出的可看性。

  我无意贬低另外三种唱法,它们的问题不在于本身的表现力,而在于节目的理念和包装。照理说,流行(即原先的通俗)唱法拥有最大的潜在观众群,不信你可以参照省级卫视台的选秀节目,动辄可以让上百万人疯狂投票。诚然,青歌赛的档次要高一层,它不会靠奇装异服或人为比拼来制造戏剧效果。流行歌曲是跟当下社会靠得最近的,无论是原创还是翻唱,歌手多半需要一定的时代感,从演唱内容或形式上体现出潮流趋势。如果流行歌曲只是表现唱功,估计永远选不出周杰伦(新京报:青歌赛为何被余秋雨抢了风头? 听歌)这个档次的歌手。

  民族唱法的问题是声音和表现的高度同质化,仿佛所有歌手全是同一个老师训练出来的。声音美极了,但听多了就会有点腻味。按照我的猜测,美声大概是最难得到广泛欢迎的唱法,至少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外行听美声,似乎全是一个调调,都有点儿声嘶力竭。除非您是专业人士或高级发烧友,美声是需要诠释的,而我们现在所能做的,也就是把歌词的中译文打出来,再进一步,就是解释该咏叹调在剧情中的位置和作用。其实,比这更有意义的,是对于某些唱法的简单介绍,这有助于普及音乐知识。正如问答环节更多是为了普及文化和音乐常识,歌曲本身也可以做类似尝试。记得去年日本歌舞伎访华演出时,中文字幕中就加入了少而精的“点拨”,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欣赏能力。

  跟《超级女声》之类节目相比,青歌赛显得高雅而沉闷。极少的戏剧亮点从歌唱转移到选手接受专家的考试,以及网友近乎吹毛求疵地捕捉余秋雨(blog)的差错。瞄一眼网上青歌赛的新闻,多半跟余秋雨及其口误相关,这除了说明余教授受人关注的程度,也说明了演唱本身尚缺乏吸引力。其实,这种主次颠倒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记得几年前观看美国偶像(新京报:青歌赛为何被余秋雨抢了风头?)》电视歌唱比赛,一位名叫Fantasia的黑人女歌手演唱了格什温的“夏日里”。这是歌剧《波吉与贝丝》(该剧在中国演出时被我们媒体嘲讽为“美国的秦腔”)中的著名唱段,她的唱法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歌剧明星,但情深意切让无数观众流下热泪。去年,英国的一个电视选秀也选出了一个唱歌剧的。这两位都相貌平平,但他们用歌声打动了亿万观众。当选秀节目中不时出现歌手用心(而不只是用技巧)来演唱不要老端着绷着,这个节目就一定会好看。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