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只要是在音乐行业里我就非常踏实

2016年07月05日 16:47 南方都市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陈鸿宇说现在不管做音乐人,还是做管理,哪怕是个现场执行的小工作,都是在音乐这个行业里,他觉得十分踏实。

陈鸿宇 陈鸿宇

  有人说他是今年的民谣“爆款”,也有人说他创造了民谣圈的“颜值新高”(见仁见智)。单纯从数据上看,他的微博粉丝已经超过10万(李志有30万+粉,宋冬野和马頔超过80万粉,当然他们都是老爆款,打拼多年),他还有了自己的后援会,有了迷弟和迷妹,他的《理想三旬》、《行歌》已经成为“爆款”歌曲,不仅在演出时能够大合唱,在音乐播放APP的评论都已经999+。

  他是陈鸿宇,内蒙古人,但外表看起来并不像是“套马杆的汉子你威武雄壮”,而是有些文弱,戴个眼镜显得斯文,正是小文艺小清新喜欢的那款。但陈鸿宇又不仅仅是个歌手,也不仅仅是个创作人,他还是一个组织“众乐纪”的主理人,还有说这个品牌已经拿到了200万的天使投资,所以陈鸿宇更靠近“麻油叶”的马頔,不单单是音乐人,更是经营者。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他说起自己当年如何从到处打工到完成蜕变,现在不管做音乐人,还是做管理,哪怕是个现场执行的小工作,都是在音乐这个行业里,他觉得十分踏实。 采写:老丁 实习生 郭泉钧

  他只写曲,歌词都是和别人合作

  除了热门综艺节目的翻唱,没有一个民谣歌手可以一夜爆红,都是先在小圈子里积累,李志能把演唱会开到体育馆,也是这么多年的打拼,但是陈鸿宇“红”的速度有些快,在于他更好地利用了网络。最早他的虾米音乐人征集歌词,找到唐映枫成为长期合作的拍档,变成好朋友,也共同打造出《理想三旬》这首歌;前一阵他再接再厉,在上线不久的阿里星球再一次征集歌词,有超过1000人参与应征。

  一般说起来,民谣歌手都是“游吟诗人”,自己创作自己弹吉他演唱。但是陈鸿宇却只写曲,歌词是和别人合作,两次通过网络平台征集,不仅效果不错,还“征集”到了好友和工作伙伴。而他和乐手马雨阳一起的“搭车巡演”,用搭便车、当沙发客的方式,跑了全国27个城市,但是在各地的Livehouse表演,都有非常可观的票房。

  在中学就全程参与做了张专辑

  陈鸿宇说当年在中学做一张专辑时,自己全程参与,包括歌词本怎么设计,做了500张,卖10块钱一张,在读高中时还有时间做专辑,他就笑说因为都不是好学生,上课也比较无聊,那时候没有什么现场表演的机会,就干脆做了专辑。但是这次尝试,不仅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还埋下了经营的种子。

  陈鸿宇说,现在看来,大多数音乐人的思路都还是专注在做音乐上,除了创作别的相关的事都会比较头疼,“对我来说,做音乐和做经营,都不是为了做而做,我是真喜欢,真觉得挺有意思。做音乐是从无到有,做众乐纪一个组织也是从无到有,都是创造,都是我比较喜欢的”。

  只要在音乐行业里,我就非常踏实

  因为大学学的是新闻,陈鸿宇到北京之后找的工作都和营销、宣传、咨询有关,做了几年他悟到,还是应该找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扎下去,因为之前从事的都是职业,只要行业有变,前一阵的经验就白费了。后来他去到乐童,去到电台,都是跟音乐相关,“我不会在乎说挣多少钱,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是我想要的,哪怕只是做一个现场执行的小工作,但都是在收获,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我就非常踏实了”。

  对话陈鸿宇

  1

  “众乐纪”是怎么做出来的?开始只是想做个不赚钱的平台

  南方都市报:是怎样有了“众乐纪”这个概念?

  陈鸿宇:最开始就想说做一个不赚钱组织或者平台,当时还在想说用QQ群还是微信群,然后在群里到底要怎么让大家去认识。后来就逐一去实践、去试错,慢慢就发展到现在这样。其实开始没想当全职职业去做,就想每年我最低保障是出一张合辑。

  南都:你起初做“众乐纪”的时候,不是一个创业的状态?

  陈鸿宇:当时做众乐纪第一张合辑的时候是2015年初,当时在电台的工作已经是处于交接状态。做电台工作还是挺占用时间和精力的,但是真正想做这事之后你做其他事的时候脑子里也想着这事,合辑做完我越来越发现音乐这事还是我想做的,我就开始找音乐行业的工作了,才去的乐童。

  南都:就等于是你去了乐童后,在那边可能会有一定的积累,有没有在“众乐纪”打通一些东西?

  陈鸿宇:有积累但不是特别明显,我是在市场部,不是直接接触音乐人乐队。但也或多或少开始接触到这个行业。通过那张合辑让我接触了更多,要去跟平台聊合作,要去跑印厂、批版号很多事,在乐童的两个月的转变就是发现“众乐纪”可以成为一个创业式的东西,而且我那时的音乐已经有点小起色。所以慢慢我就觉得OK ,那我就搏一把,创业嘛,开饭店还得有投入呢,然后就开始做我第一张专辑。

  2

  互联网资源是怎么利用起来的? 首先还是先得把歌做好

  南都:你们这一代音乐人更懂得去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比如微博、虾米、豆瓣,你自己有没有一个比较理性的分析,还是边做边看发现了这条通路?

  陈鸿宇:其实有分析过,我前两天还看了一篇文章,说现在有两种红人,第一种是传统型的,就是像独立音乐人,只做音乐,没有接触到渠道;第二种是“网红型”艺人,就是知道怎样去运用互联网,比如那些主播,或者大V,互联网给他们直接带来了收入。内容可能都不错,但是前面那些就是完全得不到收入。很多人觉得我比较懂网络,但是《理想三旬》跟《行歌》还是完全靠自发性的传播,那些评论什么的都是自然就那么上去了,我觉得还是首先把歌做好,这个核心不能丢,因为还是有太多人都是从我和我的歌才知道“众乐纪”。

  南都:其实感觉上会有点像马頔的“麻油叶”,就是一个民谣艺人的小团伙,马頔出来了之后被外界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组织。然后慢慢的里面的更多的音乐人像尧十三也会走出来了,但你跟他们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你带着互联网的基因,是不是更注重线上运营?

  陈鸿宇:我不是说我大学没好好学习嘛,其实当时就是逛各种论坛然后研究手机软件、平台,反正我就愿意去上面泡一泡,琢磨琢磨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其实我天然就会,开始都是我自己,现在是有一个团队,然后团队会去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责编:山水)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