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举纲《燎原》:在乐坛的土地上肆意生长

2016年09月08日 11:32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三首歌听起来像是一大片不断蔓延生长,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野草,在乐坛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生机勃勃地成长、占据。

白举纲新专辑《野草》之《燎原》 白举纲新专辑《野草》之《燎原》
白举纲《野草》之《white max》 白举纲《野草》之《white max》
白举纲《野草》之《我们》 白举纲《野草》之《我们》

  2015年夏天,在北京苹果社区某间工作室里,众人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22岁的白举纲第一张专辑的视觉方向,显示器上各种参考图片交替变幻,一开始大家都想往着缤纷的角度去延伸,显然觉得小白是以“摇滚”为标签的新人,该有一些“与众不同”呈现,而白举纲本人呢,一直以“怎么舒服怎么来”的姿势在椅子上摇头晃脑,笑眯眯的,好像对前辈们的建议照单全收,又不置可否的样子。

  关于何谓“真正摇滚”,答案在讨论中永无休止,然而人们确实是需要摇滚的,与逼格无关,需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提醒自己不麻木的精神力量。而白举纲的“野草燎原”式摇滚,正让人感受到“燃”的向上。如果说第一张专辑《少年白》还是青莽少年的自白,到了第二张先导EP《野草》之《燎原》,白举纲长大了,成熟了,带着剑尖直指的锐利,闪烁出了属于自己锋芒。

  第一首《燎原》,就是清醒而深刻的自省。“想了断命运的风帆,沉沦在风浪的平坦,还渴望拥有五彩斑斓,为自己仅存的温暖而战”,之后密集的吉他与鼓点如乌云压境,小白的词曲创作结构并不复杂,但在演唱上有相当丰富的层次感,与不断变化的编曲紧密贴合,无论快节奏呐喊的宣泄,还是近似于口白的呢喃,以及骤然收紧情绪的低吟,让听众情绪宛如坐过山车般随他的诠释而起伏。三分钟开始轰鸣的电吉他,带领人们真正进入白举纲的精神世界。

  《燎原》尾声隐隐约约的少年呐喊,和接下来的《我们》形成奇妙呼应。人声虚虚实实交错,伴随越来越急促的鼓点,却在副歌开始前响起一连串纯净如童声的合唱,之后反复交替出现,和小白爆发性的演唱形成一张一弛、一虚一实的对话——“不必期待,汹涌的人海,不必明白,多少还在开(没什么阻碍,没那么困难)不必遮盖,未好的伤害,不必感慨,多少还没来(和那个小孩 到最后一站)”,直至歌曲最后,人声渐渐微弱,只有声效和怒吼互相融合着,在节奏里渐行渐远着,仿佛过去和现在的“我”所组成的“我们”,正在时光隧道里急速穿梭,奔向未知未来,却不再恐惧。

  《White Max》是小白和他的白热化乐队又一首心血之作。小白的作词如白纸般不加修饰,恣意挥洒着热血,也难免少了回味,而在《White Max》里,“借颗不安分的心,继续升温未燃尽的勇气,镜花水月如尘息,萦怀愁绪,愿做繁星,在背后罩着你,感谢你陪我前行……”这些浪漫诗意和冷静现实并存的文字意象,渗透进了白举纲深层次的自我思考和巧妙构思,英文演绎以及间奏《文殊菩萨心咒》的加入,让这首摇滚作品试图往一种更开阔、大气的意境去延伸开来,在“摇滚黑”和“人文白”之间转换。

  白举纲包办三首歌的词曲、演唱,与制作人安小楠联手完成编曲、制作,整体氛围统一,三首歌既有独立成篇的表达,又有浑然一体的完整,听起来像是一大片不断蔓延生长,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野草,在乐坛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生机勃勃地成长、占据。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