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杭育《唱片经典》20多年后再版 唤醒回忆

2017年07月12日 00:11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这本出版于1995年的《唱片经典》,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它多次再版,长销不衰,成为很多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枕边书。

新版《唱片经典》。李杭育提供新版《唱片经典》。李杭育提供

  中新网杭州7月11日电(蒋恒)从作家、编剧、教授,再到画家……过去40多年,“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杭育每次的角色转换,都会引起社会关注。近日,他的《唱片经典》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又一次唤起了人们对他“音乐发烧友”的印象。

  这本出版于1995年的《唱片经典》,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它多次再版,长销不衰,成为很多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比如格非的枕边书。

  “它收选了5000张外国古典乐的唱片,以唱片为由头和线索,采用了500种不同的写法来讲述古典音乐及其演唱、演奏,偶尔捎带上我本人的聆听感受,使得原本令人费解、乏味的古典乐介绍,变得生动,活泼。”李杭育如是说。

  李杭育与山东作家李贯合影,红色短袖为李杭育。李杭育提供  李杭育与山东作家李贯合影,红色短袖为李杭育。李杭育提供

  从作家到音乐发烧友 不买唱片他可以买两套房

  20年前的文坛,提到浙江杭州,就不得不提李杭育。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25岁便以“葛川江系列”小说闻名文坛;26岁,以《沙灶遗风》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不过,这之后他便迷上了古典乐,仅芝加哥交响乐团的CD,他的收藏就不下一百张。

  当时,做一名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是一件奢侈的事。

  “一张唱片一百多,到1995年,《唱片经典》出版之时,买唱片就花掉三十多万元。”那些年他的稿费几乎都花在买唱片上了。“当时的三十多万元什么概念?杭州南都花园那个房子,我买过一套,17万,不买唱片,我可以再买两套。现在不可想象,用两套房子的钱,去买了唱片。”李杭育自我调侃,这也使得,20多年前,自己“古典乐发烧友”的声名在外,也才有了今天的《唱片经典》。

  当时,北京三联书店的出版人董秀玉刚从香港调回大陆,策划出版了几乎是国内第一本有关音乐与唱片的期刊——《爱乐》。听闻李杭育的名声,她特地来杭州,动员李杭育写一部“唱片经典”。

  李杭育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找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写,而且,对于董秀玉而言,在北京找一位作者,远比到杭州方便。但是,董秀玉说:“让他们写,动不动就给你来个五线谱。”她看重的是李杭育作为作家的表述能力。更何况,大学里的音乐系教授,未必有李杭育收集的资料丰富。

  董秀玉没说错,这本《唱片经典》从第一版开始,就影响了很多人。作家格非,甚至把这本书摆到了自己的床头柜上。

  “这可谓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必选的古典音乐入门书。如果有心做唱片收藏,可以按书索骥去‘淘’唱片,当然淘到原版的极难,但至少能把经典音乐家的专辑找全;还可以作为欣赏经典音乐的目录书,这也是它较为实用的地方。”2017年再版时,该书的编辑如是说道。

  李杭育与山东作家李贯合影。李杭育提供  李杭育与山东作家李贯合影。李杭育提供

  古典音乐魅力能让浮躁人生安静下来

  熟悉李杭育的人都知道,他做事总喜欢打一枪换个地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小说,他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成为著名作家;后来研究音乐,他写了一本经久不衰的《唱片经典》;有段时间迷上了电影,他又出了一本《电影经典》;后来对纪录片产生兴趣,央视大型纪录片《吴越春秋》、《一个人和一个城市·柳风桂雨下》等都是由他撰稿的;2007年,他又捡起了画笔画油画,以20万元的高价卖出6幅……

  不过对于古典乐,他却有些情有独钟。2012年旅美时,他还特地花了70美元,跑到芝加哥交响乐团去美美地“享受”了一把。

  “只要觉得自己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就应该对古典音乐就该有个起码的认知。”李杭育建议,年轻人多听一点古典音乐,因为它是人类重要的遗产。

  “多听古典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浮躁人生安静下来,陷入无边无际的胡思乱想。”他说,“胡思乱想”这个词在国人的传统语境中是贬义的,一方面是指人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人们却非常功利地抵制胡思乱想。而在他看来,“胡思乱想”却是个好词。“中国人近代以来缺乏创造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乱想’得太少。”

  遗憾的是,即使是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杭州,自2009年杭州爱乐乐团组建以来每年都会展开古典音乐演出季,在社会上反响也较为热烈。但在李杭育看来,中国的古典乐的市场还远未成熟。

  “至少杭州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符合标准的音乐厅,音乐会的票价也普遍太高。而芝加哥这边却放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包括低收入群体,成为能够享受世界顶级古典音乐演出的爱乐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李杭育说。

  上世纪90年代,他曾读过一本台湾出版的音乐杂志,上面有一篇译文,是芝加哥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写的。此人退休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蓝领工人,但在他十四岁那年,父母给他买下一个芝加哥音乐厅的座位,从那时起,他就在这张座位上听了将近六十年音乐会,“从斯托克(FrederickStock)、莱纳一直听到索尔蒂,此外还有三位大师级的指挥家朱利尼(CarloMariaGiulini)、阿巴多(ClaudioAbbado)和布列兹(PierreBoulez)先后客座乐团,这么多‘大鱼’,都让这老头一网打尽,真让我羡慕死了!”他说。(完)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