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不灵光了?《姐姐好饿》小S有点尴尬

2016年07月27日 09:35 新京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戏剧化主持这张在小S以往的节目里无往不胜的王牌似乎这回没那么灵光了。

小S 小S
第一期节目 小S与黄渤 第一期节目 小S与黄渤

  小S[微博]毕竟是得过金钟奖、见过大大小小各种场面的资深主持,兼具实力和经验。如今从长年双人主持转变为独当一面的格局,势必会有一段磨合期和适应期。如何在突出个人风格的同时掌控全局,这对于每一位“单飞”的主持人而言,都是一项需要学习如何兼具二者的过程。

  第一感觉

  小S的套路不灵光了

  打着小S独挑大梁和“康熙”原班人马制作的金字招牌,《姐姐好饿》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到24小时,第一期点播率直逼2000万。虽然小S卖力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重口味的包袱:飙演技、吃洋葱、摸肌肉、对骂,但是戏剧化主持这张在小S以往的节目里无往不胜的王牌似乎这回没那么灵光了。

  大多数观众的质疑都围绕着谈话内容空洞以及搞笑部分老套、尴尬不自然。的确,当小S一味地释放戏剧效果,而身边已经没有诸如蔡康永[微博]或者大S[微博]一样的搭档及时帮她过渡和收尾,正如陈汉典[微博]在“康熙”时常常因为做完模仿表演而无人接话,被嘲笑表演“做不了Ending”,此时的小S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尴尬之境。即便反应灵敏的黄渤[微博]在小S跪地膜拜、脱鞋闻脚、吃醋发怒等环节中也明显招架不住,只能以笑声无奈勉强应对,连续几个梗下来,节目的节奏已经破碎不堪,就连连贯的对话都顺不下来,自然没有内容可言。

  而对于“笑果”老套的质疑,吊诡的是,小S在“康熙”耍了十年一样的“宝”,都没听见什么声音说“看腻了”,“康熙”停播时大家最舍不得也就是她的风格大胆的主持。反倒是小S本人随着年纪的变化有心去弱化某些元素,比如早年间颇受好评的“康熙小剧场”(小S在“康熙”里和演员一起飙戏)已经主动销声匿迹。形成风格化的主持对于主持人而言其实是一件必要而且必然的事。另外,虽然小S的大胆和辛辣在大陆女主持中几乎看不到,但是台湾综艺界对于整蛊嘉宾、夸张叙事等等各种套路早就手到擒来,形成了一批专以讲故事、做游戏和搞笑为长的通告艺人,这样的风格不仅无人说老套,反而形成台湾综艺的特色。为何观众突然不买账了呢?

  技术分析

  对嘉宾人设拿捏不准是被诟病的主因

  黄渤性格爽朗,口才过人,本身又是《极限挑战》的常设嘉宾,经常“上山下海”,无所不惧,因而诸如吃大葱这样的环节并不会引起什么效果,因为这样的行为符合观众心目中黄渤的形象。小S骂黄渤、黄渤做菜也是同样的道理,黄渤在《极限挑战》中经常与其他嘉宾斗嘴、互相取笑,也不止一次展露过烧海鲜的厨艺,况且《姐姐好饿》中的展现有草草了事之嫌,当然无法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由于节奏混论,使得访谈内容空洞,小S在节目后半程又纠结于“与林志玲[微博]争风吃醋”中无法自拔,并没有挖掘出任何有价值的故事,受众之于节目的期待几乎完全落空。

  所幸,节目还有一个爆点,就是黄渤反过来“骂小S远远不如林志玲”的桥段,在社交网站上广为流传。在经久不衰的“林志玲梗”中,小S永远是被吹捧的一方,而当“S女王”被贬得一文不值当然是头一次见的新鲜画面,同时黄渤“双商高超”的标签也得到了戏剧性的强化效果,这时才看出几分高手对招的味道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期节目一开头小S和黄渤聊起了演技和电影的话题。小S邀请作为影帝级别的黄渤与自己演对手戏,应该是非常出彩的片段。不料,黄渤刚刚进入状态,小S就突然莫名其妙地夸张跪地,抱着黄渤大腿大喊“神一般的演技”,实际上却将这个“神化”的过程拦腰截断。

  因而,本期《姐姐好饿》被诟病空洞乏味的原因,可能还是需要在对嘉宾人物的分析和塑造上寻找原因。黄渤虽然鲜有八卦新闻或者话题炒作,又不处于作品宣传期,但是人物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制作组在前期准备上明显不够充足。然而小S为什么第一期节目就要请黄渤来上节目,从现场表现来看这个问题恐怕她本人也没有思考清楚,她心目中的黄渤究竟特别在哪里,她又想让观众记住什么?当然,除了谈话本身,节目中还有不少令观众看不懂的部分,比如形同鸡肋的助理主持,和《天天向上》那些“干女儿”一样除了当个移动的摆设、撩拨对象之外毫无用处。再比如美食部分,比起当年S姐妹俩主持的《大小爱吃》中,煮菜与访谈节奏紧凑,前后衔接如行云流水,《姐姐饿了》真是相形见绌。

  对症下药

  访谈节目的关键在于塑造人物

  小S之前并不是没有操作过访谈大咖甚至政坛大佬的任务,恰恰是在不少对大人物的采访中声名大噪。比如之前她与马英九、刘德华、李敖的对话都被奉为台湾综艺史上的经典时刻。在不少颁奖典礼上她与嘉宾的你来我往和对气氛的把握,也足以体现她对场面的场控能力。

  小S以往常常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利用辛辣提问、夸张的肢体接触或者邀请嘉宾做不熟悉的表演,使对方出洋相,比如当年她坐在马英九的大腿上,马英九面露害羞为难之色,但又正襟危坐维持儒雅作派,一位大人物十足真实的表现,让观众大呼惊喜,同时也为马英九吸引了一票粉丝。另一种就是通过一针见血地指出嘉宾的某个特点或者邀请嘉宾(与她共同)展示个人所长,来制造或者加深人物的记忆点。比如小S常常会给通告艺人取外号,或者反复提及某个艺人最近的新变化(换了古怪的新发型、衣服不得体等),这样同质化的通告艺人就被区分开来,艺人们纷纷感谢小S的赐名使得自己被观众记住。

  说到底,访谈节目的关键在于塑造人物。但是这回,在与黄渤的对话中,不知道是节目心急追求话题性,还是议题设置的预判出现了偏差,或者二者皆有,不仅没有让观众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黄渤,也没突出他的特点,更糟糕的是,小S成了那个独自出丑的角色。因此,主持人刻意做的效果就会被放大,显得生硬而刻意,就会有人把问题归因至“黔驴技穷”。

  一般而言,纯粹的访谈节目不会超过1个小时,因为故事再好听,观众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给观众留下记忆点,前文所提及的小S的两种角色,正是访谈明星的两种做法:祛魅与标签化。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成名前奋斗史、明星家庭趣事、出糗等等都属于前者,即将“大人物”不为人所知的部分展示给观众,拉近荧屏内外的距离,同时从心理上也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和好奇心,达到受众深度浸淫的效果;而特定才艺展示、他者评价等往往属于后者,即强化明星的某一特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点,甚至可以形成经典时刻。

  经验判断

  对小S应保留期待

  当然,以一集之功过论高下,还为时尚早。小S毕竟是得过金钟奖、见过大大小小各种场面的资深主持,兼具实力和经验。如今从长年双人主持转变为独当一面的格局,势必会有一段磨合期和适应期。如何在突出个人风格的同时掌控全局。对每一位“单飞”的主持人而言,都是一项需要学习如何兼具二者的过程。

  □啵啾(娱评人)

(责编:Sammi-H)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