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纪录片《红军》解读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1日 12:31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北京卫视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档案深处还原真实历史,在叙事之间解读长征精神。

  新浪娱乐讯 10月20日,北京卫视举办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研讨会。会上,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力强谈到:“创作《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一个使命。整个团队在拍摄当中,祭拜了100多位烈士。他们用这种方式不断提醒自己在做什么,保持着对历史的崇敬和敬畏。像一个工匠打磨到最后一分钟,他们确实是尽心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认为:“这部片子符合全年龄段、全媒体的欣赏:专家看抉择,精英看精神,百姓看情感,青年看震撼,孩子看故事,电视人看幕后,朋友圈看揭秘。首先,《红军不怕远征难》解决了世界电视发展创新中纪实和剧情无法融合的困境与瓶颈,开创了以纪录片的方法呈现剧情化设计的电视语汇。这个模式纯原创,引领世界大制作之先;其次它以细节和悬念重构了中国的教科书,非常注重把意识形态进行细节化呈现,以情感线索为杠杆弥补了历史档案的缺失;此外,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它非常提倡场景化,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还会通过一个场景还原,构建一个新的场景。这部片子一定会引领世界电视的一个创新史。”

  用一种青春祭奠另一种青春 用一段长征铭记另一段长征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从10月17日起,每晚19:30黄金时间在北京卫视播出。

  一年前的10月17日,北京卫视《档案》团队《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他们查阅档案,对话亲历者,寻找任何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资料,记录那些倾注血泪的长征故事。他们首创“双讲述人”的方式,在历史现场拍摄、在复现场景拍摄,只为将档案中的长征与心灵上的长征,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

  《档案》栏目总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制片人、总导演吕军[微博]介绍说;“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被记录在真实的影像中,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80年以来的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是它山之石。《红军不怕远征难》以历史记载和亲历者回忆录为真实准绳,希望突破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选择符合史实,减少艺术加工和臆想的拍摄手法,再现拍摄尽量还原历史的影像。在“美”与“真实”的选择中,选择“真实”。同时建立一个与长征历史相吻合的“天地人”的视觉系统。”

  这群年轻的纪录片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着80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从未有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而“在路上”的创作方式也回归纪录片的原点,从原点出发,从初心开始,尝试用更加新锐和独特的电视语汇,展开这段青春的对话。

  在档案深处还原真实历史 在叙事之间解读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

  档案,是故事的灵魂。故事,是档案的延伸。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用叙事的方式还原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讲述长征的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面目清晰的历史格局,又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血肉丰满的人物,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为平凡者树碑,用细节来说话,成为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关键。

  双讲述人展开时空对话 虚拟技术重现真实场景

  从去年播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开始,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就成为《档案》构建全新纪录片语汇的重要标志。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将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穿越成为“史中人”,让观众可以“亲历”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刻,产生强烈的情感带入与视觉冲击。

  一是设置双讲述人。熟悉《档案》节目的观众都知道,石凉和谭江海是节目的讲述人,但两人从未在一部片子中同时出现过,直到这部《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次实现了“双讲述人”的突破。两个人各司其职,石凉担当复现场景中的讲述人,站位历史亲历者的角度,进行第一人称叙事。

  《档案》栏目讲述人谭江海作为此次拍摄的亲历者表示:“本身我对长征题材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因为我姥爷就是一个老红军。很多人会问我,整个过程是不是特别辛苦,其实跟80年前的参与者相比谈不上辛苦,真正辛苦的是幕后的导演。但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九集纪录片,还有很多。我们想通过这个片子证明一下自己,传统媒体的制作能力还在,《档案》的创新能力还在。80年前的长征结束了,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长征才刚开始。”

  二是双时空融合推进。《红军不怕远征难》大胆采用了全实景拍摄的方法,舍弃演播室,在真实空间里完成“双时空”叙述,两名讲述人各自牵引一条时空线索,融合推进,又在故事情节中巧妙转化,自然过渡,相信在观看时能够让观众大呼过瘾。

  三是CG技术还原真实场景。先在真实场景中由演员完成真实表演,再通过CG技术增加一些现实无法呈现的虚拟场景和特效,这种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大成本的商业电影拍摄中,而《红军不怕远征难》将CG技术灵活运用在了电视荧屏上。

  摄制组的杀青戏是在夹金山上完成的,石凉、谭江海和数百名群众演员在山上复现拍摄了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经过。而后期CG技术的应用,则逼真还原出鹰击长空、飞雪连天的场景。需要说明的是,在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拍摄中,一切CG技术的运用都是基于“复原”而非“夸大”的原则,所有元素的添加都取材自当事人的口述历史或日记记载,让所有虚拟技术都在为真实服务。

  长征已经胜利80年,但行军的脚步声依然铿锵回响。在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一〇〇〇年》一书中,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将中国的长征、火药的发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选为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的百件大事。但长征又与火药和帝国不同,它不为战争而生,也不为扩张而生,它为信仰而生。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它超越了对自然的征服,超越了战争的胜负,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让人类感受到信仰的巨大力量。

  北京卫视大型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0月17日-21日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与8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一起踏上征程。

(责编:冬冬)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