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文 宸安/文
新浪娱乐讯 正月尚未结束,很多已经上班的人依然还没从过节放假的气氛中回过神来。在今年的假期中,央视春晚[微博]小品《老伴》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喜爱讨论的话题,这则小品播出后,从台词到人物造型都给观众们留下不少印象。虽然在舞台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是《老伴》的编剧查慕春透露,从送审到彩排,这则小品一共历经三十稿的改动,虽然没有面临过无法通过春晚审核的情况,但是曾经历过大改。扮演敬老院院长的潘斌龙也曾透露过,《老伴》中一段戏关于“热带鱼”的戏原本设置的是其他物品,被导演组认为有些违反生活常识,团队不得不将这部分推翻重改。
面对如此严格的春晚审核,小品编剧这个职业显得压力重于泰山。很多人对于“小品编剧”这个行当十分陌生,甚至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事实上,很多参加春晚的小品团队或演员都拥有御用编剧,例如查慕春便是蔡明[微博]的御用编剧。小品编剧不仅要创作小品剧本,而且要和演员一同参与春晚审核和彩排,不断调整剧本中的细节部分。
通过一年又一年地全程参与春晚小品的审核和彩排,查慕春逐渐摸索出一条关于“究竟什么样的小品才能上春晚”的道路。如果各位好奇春晚小品审核的标准,那么就一同随小浪来看看吧!
《老伴》构思长达一年 蔡明潘长江[微博]常提供金句
虽然《老伴》今年才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但是从去年春节之前,编剧查慕春便开始构思这则小品。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思考,查慕春与蔡明一拍即合,开始创作这个关于失忆老人寻找亲情的故事。
据悉,《老伴》这个小品一共经历了三十稿的改动。查慕春笑道称这算是改稿次数比较少的一次,他们最多改过四十四稿。在不断推翻和重改小品的过程中,蔡明与潘长江以及编剧之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分歧,最终解决分歧的办法便是,通过观众反应的现场效果决定采用谁的意见,最终,蔡明贡献的“扶我起来,扶我坐下”等包袱顺利保留下来,并在播出后获得网友点赞。
新浪娱乐:今年《老伴》这个小品讨论度非常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灵感又来源于什么?
查慕春:今年这个小品《老伴》的灵感实际上从去年春节之前就有了,当时我和蔡明老师在北京的一个养老院一起拍MV。今年做春晚小品的时候,蔡明老师说想做一个养老院中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作品,我们就一拍即合。
新浪娱乐:今年的《老伴》,你们一共改了几稿?
查慕春:今年比较少,今年是三十稿。有一年我们改了四十四稿。
新浪娱乐:你们在创作这个小品的过程中,和蔡明、潘长江之间有没有什么意见的分歧?
查慕春:意见的分歧每天都有,但是我们在一起合作很多年了,所以会有一套解决分歧的方法和机制。首先我们三个编剧的分工十分明确,各有各的强项和优势。蔡明老师和潘长江老师必须认同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逻辑和心理动机。最终我们要看观众的反应是否符合我们预期,每次彩排时观众的笑或者不笑,决定我们在众多分歧中选择走哪条路。
新浪娱乐:在《老伴》这个小品中,有没有什么包袱是蔡明和潘长江提供的?
查慕春:有啊,比如蔡明老师的“扶我坐下,扶我起来”,还有一句“我孩子长这么老,我老公长这么小,让我失忆好不好!”这个都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我们聊的时候还挺开放的,比如我想了一句,然后大家就一起排练试一试,观众反应也不错觉得挺好就保留。
新浪娱乐:有网友说《老伴》这个小品有韩剧的影子,比如失忆梗。你们平时创作的时候会从这方面汲取灵感吗?
查慕春:没有刻意地汲取,今年的《老伴》灵感完全来源于我们在敬老院的体验。这个小品的失忆是事故造成的,其实更多的老年人是阿尔兹海默症。我和蔡明老师身边也有亲人是这种情况,大家很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老伴》虽然讲的是失忆的故事,但是表达的是怎么面对人生中的灾难和不幸,是每天自怨自艾,还是积极乐观。
编剧全程跟进春晚小品审核与彩排 笑对观众网络吐槽
提起“春晚小品编剧”,很多人感到比较陌生,不知道春晚小品编剧和演员的工作区分是什么。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似乎春晚的小品由演员创作,其实不然,编剧是整个小品的主要创作者。首先,编剧需要构思小品题材并送审,随后创作完整的小品剧本,剧本需要细致到每一句台词,甚至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剧本创作结束后,编剧们的工作并未结束,而是要参与春晚的历次审核,并根据导演组的反馈意见修改剧本,以及在彩排的过程观察演员的表现与观众的反应,继续调整剧本。从构思选题到大年三十直播,编剧们需要付出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做一个小品。
虽然编剧耗费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磨出一个小品,但是并不一定会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认可。近年来,很多网友觉得央视春晚的小品变得越来越不好看,甚至不如地方台春晚和综艺节目中的小品。查慕春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央视春晚的平台特殊性、观众审美的逐步提高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创作团队需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
新浪娱乐:很多人不了解小品编剧的职责是什么,能为我们解释一下吗?
查慕春:我只能说春晚小品,因为我每年只写一个小品,就是春晚小品。主要就是写小品剧本,参与排练、审查。先是确定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写出完整的剧本,然后开始排练,排练过程中不停地调整和修改。然后到彩排和审查的阶段,这时候要看观众的反应、领导的意见,一直到大年三十直播,工作就结束了。
新浪娱乐:小品编剧和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的分工有什么不同?
查慕春:编剧要提供非常细化的剧本,细化到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的停顿,然后导演再和演员沟通。因为有的演员是有创作热情的,比如蔡明老师。有的团队的工作模式是编剧写完了给演员,演员就负责演出来。
新浪娱乐:在你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创作出来的包袱被观众吐槽,这个锅本来不是你们的,结果你们背了?
查慕春:每年都有,太多了。春晚年年被吐槽,上微博一看全是各种吐槽。比如潘长江和蔡明老师的《想跳就跳》,那是他俩第一次合作,好多人吐槽“拿人家身高开玩笑”。你说这个锅算我们的吗?其实也算,因为是编剧写的台词。潘长江老师自己都说“我们做一小品,我们地域啊,民族啊都不能碰。我在自己身上开玩笑,我都没说什么,别人跳出来说身高歧视。是你们在身高歧视,还是我在身高歧视。”
新浪娱乐:所以你会觉得是部分网友的心态和标准,让你们感到无可奈何吗?
查慕春:大家生活背景、知识储备和各种阅历可能千差万别,永远不可能不挨骂。干这行都这样,不光我们,但是创造者自己得有主心骨,别人说的有道理那就听,下次避免同样的问题。没道理的,知道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就行了。大过年的,还不让人痛快痛快嘴了吗?
新浪娱乐:很多网友觉得现在央视春晚的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有时候还比不上地方春晚的小品和综艺节目中的小品,你觉得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查慕春:我觉得原因还挺综合的,第一,由于平台的特性,春晚观众基数太大,可借助的手段是最少的。地方台春晚和综艺节目的小品有灯光、音乐,春晚小品只有舞台、道具还有剧本,央视春晚的小品也不能设置方言。第二,观众欣赏水平提高了,以前讲一个笑话大家都会笑,现在你讲了前半句,观众已经猜到后半句了。第三,现在大家娱乐方式太多了,可以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看到各种类型的喜剧。所以这就创作团队需要不断地进步,不然一定会被别人吐槽。
揭秘春晚小品的诞生 题材必须“真善美”
查慕春曾多次担任春晚小品编剧,自己摸索出一套“春晚小品的标准”。小浪与查慕春进行深度对话后,倾情献上一则“语言类节目上春晚秘籍”,并为大家解析一则春晚小品,从构思到审查,再到彩排和最终呈现的整个过程,大家快来一解开疑惑吧!
秘籍一:揭秘春晚小品的诞生流程
虽然春晚小品的正式播出在大年三十,但是查慕春的团队一般从八九月份便开始正式构思一到两个小品题材,国庆节期间正式创作,需要确定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关系,并上报给央视春晚节目组进行审核。需要注意的是,春晚的导演组不会像老师布置作业一样,明确告诉编剧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品,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编剧自己琢磨。
审核通过后,编剧和演员们一同开始创作剧本。国庆节过后,央视春晚节目组会安排一个“读剧本”的环节,由编剧和演员们一同汇报剧本,并获得导演组的审查意见。这个时候,导演组可能给出的是修改意见,也可能给出的是不通过的反馈,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毙掉”。
秘籍二:什么样的小品才能上春晚?
众所周知,上春晚的小品都要经过层层筛选、万里挑一,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小品才能上春晚呢?虽然历年都没有白纸黑字的标准,但是能够登上央视春晚的小品,必须要要符合“真善美”的主题,简而言之就是“三观正”,不能将负面形象的人物设置成主角,更不能戳别人的伤疤。
虽然小品可以反映社会阴暗面,但是结局必须弘扬正能量,查慕春用两个曾上过央视春晚的小品为大家举例说明。例如2012年的央视春晚小品《天网恢恢》,由蔡明、王宁[微博]和常远合作出演,虽然题材反映电信诈骗,但是整体是一个警察破案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坏人被绳之以法。再比如2014年央视春晚中,由沈腾[微博]和马丽[微博]带来的小品《扶不扶》,看似是一个碰瓷的故事,但最后老太太和小伙子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开误会。
此外,小品必须老少皆宜,因为最大的特点是观众基数非常大,遍及整个中国的各个省份与年龄层,不能带有任何的受众针对性。
秘籍三:审核过程中,领导的意见比重大吗?
由于是体制内的舞台,很多网友猜测春晚小品的审核是否会以领导的意见为重。对此,查慕春略显纠结地说:“不是有时候吧,这还是……没办法嘛。央视做晚会,不听……怎么办呢?”
每次审核结束后,领导和导演组都会给出“毙掉”、“大改”和“小调整”三种方向的反馈结果。据查慕春透露,有时候领导突然有了创作欲望,会亲自给出具体的台词和动作修改意见。
不过,查慕春认为“导演组还是挺人性化的”,在最初的题材审核环节中,他们会给出一些对题材的修改意见,或者建议创作团队舍弃两个题材中的哪一个。如果某个创作团队的两个题材都未通过审核,那么导演组有时候会提供他们储备的题材或小品剧本,供创作团队选择。
秘籍四:春晚终审结束后,还会继续改动小品吗?
终审结束后,编剧和演员不能对整个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继续改动,但是可以调整部分包袱和动作。调整小品后,编剧和演员不需要一一汇报给春晚导演组,只需在彩排时展示给导演组看即可。如果导演组不认可改动后的部分,自然会提出他们的意见。每次彩排后,编剧和导演会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效果来继续调整台词等细节,直到大年二十七或者大年二十八的最后一场彩排为止。
秘籍五:春晚的小品审核有哪些“雷区”?
比起综艺节目和地方台春晚的小品,春晚小品有很多独有的雷区。由于自身的平台的特性,春晚可谓是观众基数最大的晚会,所以需要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省份和民族的观众,不能带有任何针对性。例如不能出现有些综艺节目使用过的“黑衣人”助演,或者使用电影特效般的真人演绎的慢动作镜头,因为部分老年观众不理解这些表演形式。再比如猪年不能提猪,因为有些少数民族有忌讳。此外,在题材方面,央视春晚小品不能出现古装、穿越、改编经典等非现实性题材。总体而言,可借助的手段较少,题材范围也较为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