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面临的两级评价更像是年龄、性别和趣味之间的鸿沟。70后烦,90后爱;男生无所谓,女生更喜欢;影迷不屑,粉丝狂欢。
  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对于《小时代》的口诛笔伐也体现出了一边倒的特点,在主流媒体的渠道里,小时代最大目标受众--90后的声音几乎绝迹。
  其实90后对于《小时代》也不尽是夸奖,新浪娱乐试图邀约几位高考理科状元谈观后感,但是都被拒绝了,理由是没兴趣,不想看。他们喜欢的电影是《碟中谍4》《盗梦空间》。
  而在另外一些90后眼中,70、80、甚至85后显然都“OUT”了。他们既不懂纯洁的友谊,也不懂小四的努力。所有故作高深的评论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专业的分析都是扯淡。
  其实很多80后也曾喜欢过郭敬明,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再忠诚于那个曾经带来无限期盼的郭敬明。他们长大了,而郭敬明和他的作者们,还呆在那个童话世界里,等待下一批客人。
  这次,我们找了一些不同态度的90后,这其中有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年纪轻轻的她最喜欢的电影是阿莫多瓦的《对她说》。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接受东西方不同文化教育的他,有着更多元化的思考方式。还有北大影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电影的生产者。
    他们说,“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做不好死不了人。”
    他们还说,“(去看《小时代》)受骗过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难道很多媒体人都会时不时扮演‘托儿’的角色?”
    不过还真有第二次,原定于贺岁档公映的《小时代:青木时代》,可能将大幅前移到暑期8月上映。而《小时代:锋银时代》和《小时代:鸣钻时代》也将开拍……
    下一次,你还去看吗?[阅读全文]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从海报上就可以看出《小时代》这部电影制作的华丽,加上质感细腻的画面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坐在电影院的我马上投入其中。这部电影围绕四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梦想不一但又感情深厚的女生,在上海这样一个充满诱惑但又深存机遇的大城市,经历了爱情的考验,工作挫折的冲击,还是憧憬着各自和好朋友们的未来,最终收获了让她们引以为豪一辈子的友谊。
  电影开场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四个女孩唱响了《友谊万岁》。她们用最无邪的笑容,最纯真的歌声为她们的友谊祝福。世界上最让人动情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
  周崇光的转身华丽中带着对生命,对生活的坚定,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一部成功的电影,不仅仅在于看的时候给你带来欢笑,或是当时让你感动流泪,更多的是因为它能让观众得到许多感触,动之以情,它的魅力就是能让你受益良多,让你思考你的梦想,思考你的态度,思考你的人生。[阅读全文]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每一个身体发育后的人都会有一种情欲的本能,寻找爱情,渴望拥有和被拥有,是生命最基础的需求。然而这个最基本的话题,却是在我们的教育或者成长中被刻意回避的。
  郭敬明小说拥有一定的受众,正是这样一群初对情欲产生认识的学生。言情小说抑或电影,即使再被人黑,却总能赚去一大把眼泪。正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我们的文化中被弱化的内容,即使夸张,却能给予我们哪怕一瞬的惊滞——喏,我不也曾这样?这种感动并不深沉或者内敛,却能刹那间包围我们,成为我们情欲的宣泄方式。
  看小时代时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忘记了是哪一章,只记得抬起头看到窗外晚霞布满天空,突然有一种既想哭又想呐喊的冲动,想打电话给我爱过的人告诉他我还没有准备好忘记,想在那一刻说完所有的话,害怕下一秒就来不及。[阅读全文]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看郭敬明拍的电影,你以为看什么呢?你想从他的电影里面看到李安的睿智和王家卫的才情?我只能翻着白眼来上一句:真逗。看这种片子当然就是抱着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进去哈哈一乐,看看这些美好鲜嫩的肉体,剧情只要不太鄙视观众的智商就算是部合格的作品,不然你把申奥的重担交付给四娘么,人家都够矮的了。又或者你指望着郭敬明对电影语言做出什么贡献来?我觉得能把故事讲清楚,声画搭配得还算合时宜就可以,那些重担还是交给许鞍华、李安、王家卫这些彪炳中国电影史的人吧,或者交给那些有想法的青年导演们,郭四娘承受不来。
  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做不好死不了人的,中国电影也不会因为这部片子就被拉低水准多少,如果被拉低了,那也只能说明郭敬明强大的个人影响力,该拍大片的导演还是会拍大片,该强调艺术性的导演还是会执迷于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中国电影不会怎样的,如果你抱着别的心态,那何不试试别的选择。[阅读全文]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我近期看过郭敬明的一些访谈,他谈到这部电影是拍给80后、90后们看的,但是我却认为,郭先生的这部电影应该是拍给“零零后”看的,因为这太像在我六年级时那部叫做《流星花园》的电视剧横空出世,所有班上的女同学都情不自禁的羡慕那种浪漫虚无的偶像生活。而对于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步入社会,面对残酷竞争的“九零后”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存在共鸣。
  说到共鸣,如果某部电影被定义为拍给某个群体所看,那我想它就应该有属于那个群体集体回忆的片段,就恰如说《致青春》里郑薇在舞台上高唱《红日》,礼堂内所有的人都跳了起来;《中国合伙人》中那些时不时响起的校园民谣,以及屌丝打着“love”的灯影向女孩表白而对方却看都不看一眼;抑或是《那些年》中台湾高中生与训导处教官的斗争;有关这些情节的桥段在《小时代》里却无从寻觅,相反,它建构起了一座几乎正常人都不曾见过的梦幻宫殿,但看了过后却又觉得这些场景并不真实,或是连臆想过要拥有的必要也没有。所以说这样的电影,实在没有可以打动我的地方。
  因此一部普通的青春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没有必要套上“跨时代的新电影”抑或是“给某某年代人看”这样的大帽。以这种方式引来一场轩然大波从而吸引票房,或许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方式,但是我想,对于一名刚转行的新秀来说,并不能引起同界人的认可及尊重。[阅读全文]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监制
监制:张晗
策划
策划:陈弋弋
策划
策划:应声虫
策划/采写
策划/采写:王玉年
制作
制作:唐忻
美编
美编:猫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