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爱在僵尸片里讨论人性?

2016年10月28日10:18   娱乐专栏  作者:周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周二

  在情节发展并没有太多意外的情况下,《釜山行》看得还是很震撼的。

  看完在微博里写了一段话:“很好看。就是浓眉大眼那种,非常标准的好看。想了想,却是没有什么话可说。成功的商业片,就是成功的点都被预设了,连表扬它的话都是它替你写好的。” 

  然后忍不住去看各种影评。 

  人类是比较奇怪的生物,偏爱在僵尸片里讨论人性。好像非要到做不成人的时候,才关心人性的问题。 

  正如在微博里感慨的那样,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只有一个方向,作为拥有全知视角的旁观者,我们大义凛然是非分明,仿佛受到了教育净化了灵魂。那么真的能像一键升级那样简便,看一部电影来升级自己的灵魂版本吗? 

  《釜山行》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可以很容易地指责恶人(毫无疑问,坏人必须是那个有钱有势的)。

  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好人(摔跤手夫妇,散发人性光辉的小人物)。

  可以很容易地感动于人性的觉醒(男主,从一个自私的基金经理变成一个为女儿牺牲的好爸爸)。 

  非常完美的商业片,非常典型的人设,非常准确地引导了观众的情绪和价值观。被指挥的感觉是很省心的,尤其是这么正确的指挥。 

  但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的样子。

  是哪里?

  我们不是都在唏嘘、指责、反省人类的懦弱、自私和残忍吗?不是在小女孩身上看到了人类纯净美好的天性吗?不是从男主的转变感悟到了爱的唤醒和伟大吗?

  我们甚至毫不留情地自我检讨了一下,觉得自己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但只要能像男主一样,也是可以完成救赎可以高尚起来的。想想就觉得自己人性尚存心下宽慰。

  感觉有点不对的地方,可能就是这个方向太一致了。是不是有些问题,你不敢不按标准答案回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设的底线。观影过程难免会不自觉地默默代入:

  嗯,我绝不会用别人的死来换自己的生。

  嗯,我可以逃生的话,当然也愿意救别人。 

  可是,如果救人很大可能会让我自己丧生,还要不要救? 

  诚实面对内心的话,大多数人恐怕很难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说出一个“要”字来。 

  当一车厢的人面对死的恐惧、做出不开门的决定时,作为看客的我们、知道那几个人并没有携带病毒的我们,忍不住变成正义的化身,声色俱厉地讨论人性之恶。 

  可是,生死面前,谁有权力做出选择呢?

  犹如那个著名的难题:火车即将撞上铁轨上的5个人,如果扳道,车将撞上另一条铁轨上的1个人,应该怎么做?谁更有资格活下去,5个生命重于1个生命吗?上帝都不敢随意地生杀予夺。 

  《釜山行》上演类似一幕时,我们着急、愤怒:开一下门,就是几条人命啊,为什么不开!

  可是,我们真有资格去指责那些不施救的人吗?

  说句玩笑话:难道因为是电影的主角就更有理由活下去吗? 

  在残酷的生死瞬间,不害人是底线,是必须的;而救人是金线,是高尚的。任何时候都得记得: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男主对女儿秀安说:在这样的时候,“你自己最重要。”

  秀安用清澈的眼神看着父亲,显然是不解和不同意的。 

  看到很多评论里说,和孩子纯净的精神世界相比,大人是多么的不堪。何况女儿后来还伤口撒盐地指责父亲:“妈妈就是因为这个才离开你的。” 

  可是,“你自己最重要”这句话,难道不是我们平时最常说的话吗?

  鸡汤里到处都是:首先要爱自己,只有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同样的话放在电影里出自一个基金经理口中,就变成冷酷无情了么?

  自爱和自私的界限,有那么泾渭分明吗?

  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回答,那要不要接受难民的问题,恐怕也就不需要文明世界焦灼成那样吧。 

  还有,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孩子和成人相比,必然是成人更差劲,因为成人的过程充满艰辛,生存压力会扭曲人性。

  真的是这样吗?所谓人性,到底是天性,还是后天的养成?

  人之初性本善这点,已经被无数个孩子有意无意的恶推翻了。很简单的道理,思想未形成时,动物性是超过人性的。 

  那些宽容、慈悲、理性,历经淘洗依然存留的爱和善意,才是人性中最闪闪发光的,这一切,当然都只可能是成人之美。​

  生而为人后,逐渐修养成的美好,到底是什么样的?

  可能是同理心。

  ​逃生过程中,小秀安把座位让给陌生老人,爸爸劝她不必那样做。她说这是因为:“我想到奶奶也经常膝盖疼。” 

  可能是宽恕。

  ​孕妇让摔跤手丈夫不要责怪差点把自己挡在僵尸车厢的男主,理由是:“他关门不过是因为害怕的正常反应。” 

  可能是理解。

  ​一直在讽刺挖苦基金经理男主的摔跤手,看到他和女儿的不睦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过几年,孩子就会理解父亲,每个父亲都在拼命忍受自己难以忍受的生活。” 

  可能是回报。

  ​危急时刻,流浪汉往僵尸头上套了件衣服,救了男主;穿越僵尸车厢的险途中,男主没有放弃流浪汉;最后关头,流浪汉舍身救了小秀安。 

  可能是友情和爱情。

  ​面对已经变成僵尸向自己扑来的棒球队队友,年轻的荣国下不了手,他举着球棒满脸泪水:他们刚刚还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啊。

  “我没有能救他们。”荣国的自责,是作为“人”才有的痛苦。所以,当女友遇害后,他和她相拥而死。 

  可能是责任感。

  ​最有机会自己逃生的列车机长,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他的全部戏份,就是不停地呼叫总部,询问安全路线,听取指示,搭救每一个可能逃脱的人。 

  你救了我,我也要救你。

  换做是我,未必做得更好。

  你的为难,我能懂得。

  至少不能丢掉亲人和朋友吧。

  打动人的,是这些基本的、简单的、朴素的情感和原则。 

  然而我们也每被告知: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美好的东西更脆弱。​​​​​​

  所以我总是想:灾难来临,不作恶,不把别人推出去送死换取自己的生;努力自救,尽余力对他人施以援手,但是——并不能要求别人必须救你。

  承认自己的软弱,也承认别人的权利,才能建立真正的底线。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避免最坏的情况,可能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人类既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动物,但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进化。 

  电影总是喜欢用极端事件考验人性。因为那样的灾难离得遥远,在想象中,我们容易崇高。

  最大的灾难,往往会激发最大的恶和最大的善。

  有一个矛盾是:就人性而言,寻常生活中的好人,未必能通过大灾大难的考验;而通过了生死大义这一关的人,未必能经受住天长日久的测试。 

  所以,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

  用一个人在生死面前的表现,来考评他的人性,到底是太严苛了,还是太宽松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釜山行 人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