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了吗?

2016年11月27日 13:01  娱乐专栏  作者:影艺独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艺独舌

  1996年,在伦敦那个阴冷潮湿的2月,当J.K。罗琳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大纲和前三章寄给出版商并赢来一纸书约时,她可能并没有想到她笔下霍格沃茨魔法世界能绵延生长数十年,至今依然名震世界。

  2001年,重金购下版权的华纳兄弟正式把《哈利·波特》系列搬上银幕。J.K。罗琳并没有参与电影的一线编剧工作,而是在写完具有转折性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后,出版了两本周边小册子:《神奇动物在哪里》和《神奇的魁地奇》。

  两本书都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世界中出现过,前一本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保护神奇动物课的教科书,后一本则是学校图书馆的热门书,也曾被哈利·波特借阅。

  J.K。罗琳是构造故事世界的高手,她不仅用小说中的虚构作者之名出版了这两本书,还在书页中夹杂了譬如借阅记录、哈利和罗恩的涂鸦笔记。这种笔法让两本周边书不仅没成为世界观的赘余,反而如缝合缝隙的细密针脚。

  2013年,就当曾感慨过“如果我们能有保护神奇动物课上该多好啊!”的小粉丝随着7部《哈利·波特》电影长成了初露蹉跎的青年时,J.K。罗琳又宣布要和华纳兄弟联手“挖坑”,亲任编剧拍一个戏中戏系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以那个周边小册子为蓝本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当一个故事世界诞生,它就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呼吸、不断绵延生长的活体

  作家与他创造的角色以及他所缔造的故事世界之间,常有一种非常微妙的互动关系。这种神奇的关系在举世闻名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中体现得摄人心魄。

  必须承认,当写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总会有一种角色挣脱了你的手腕、获得了某种自主性的感觉。作家所虚构的世界也是一样,你为一个故事所铺垫的细节、设定的支线人物并不会随着故事的结束而死亡,他们仍在这个世界中存活,绵连、勾结充实着这个世界——不论你写与不写,故事就在那里,就在你缔造的那个世界活体中。

  J.K。罗琳深谙此理,不辞劳苦亲自写了好几本周边书,不为稿费(周边书的收入J.K。罗琳都捐给了慈善组织),只为严把故事世界的解释权。

  当华纳兄弟买下版权后,作家、粉丝对哈利·波特内容挪用的管理更加严格。不仅曾有个想出版哈利·波特词典的项目直接被扼杀在了种子阶段,就连一个十几岁学生创办的粉丝网站《预言家日报》也被威胁要诉诸法庭——这群铁粉还因此发起了与华纳兄弟对抗的“黑魔法防御组织”,在媒体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不过,对故事世界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J.K。罗琳认识得更清晰。

  据说,华纳兄弟最初并没有看上《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本小册子,只计划做成一部Geek味儿十足的伪纪录片的作品。J.K。罗琳得知后阻止了这一想法,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异常恢弘的故事架构,由此说服华纳再做一个可与哈利·波特并肩的系列。

  看过《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粉丝可能会了解,为什么罗琳不愿意放弃这本并不丰富的小册子——这里简直蕴藏了完美的续写空间:有各种具有奇观效应的神奇动物,有神奇动物学家纽特的传奇人生,暗埋了他与波尔蓬蒂娜·戈德斯坦一生相守的恋情,同时还牵连着上一轮以阿不思·邓布利多为主角的黑魔法对抗时代,以及阿不思·邓布利多与反派格林沃德的那一段爱恨纠葛。

  现在,网络流传的对《神奇动物在哪里》的“考据学”长文已有很多,都是循着它如何承继哈利·波特世界规则的方向来考证。但对J.K。罗琳而言,她想给我们的却是三成旧识,七成新生的世界。

  角色是有生命的,世界也是有生命的。就像邓布利多一定是在年轻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折磨才最终变成了《哈利·波特》系列中的禁欲系校长,七十年前的魔法世界也一定是历经浩劫、夹缝求生,才逐步完善为哈利·波特所经历的那个对“麻瓜”世界友好却互不相扰的魔法世界。

  那个不太一样的世界,那场不再以哈利·波特为中心的浩劫,才是J.K。罗琳要写的。虽然种族优越性以及对少数族裔(人群)的排挤依然是引发浩劫的根本原因,但这一次,霍格沃茨不是魔法世界的中心,就像哈利·波特不是唯一英雄一样。

  导演大卫·叶茨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是雄心勃勃,不惜牺牲节奏,用了近一半的篇幅铺垫世界观。后续,“神奇动物”系列还将有四部电影问世,据说下一次的故事将离开纽约再次回到欧洲大陆,以英、法两国的魔法世界为主要背景,不知道布斯巴顿魔法学校和大块头的马克西姆夫人会不会出场呢?

不再打儿童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真的把成人童话讲好了吗?

  对于7部《哈利·波特》小说,粉丝们普遍达成共识,认为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系列的转折点。

  这一部第一次没有以终极胜利的大团圆结束,而是以塞德里克的死收尾(哈利·波特的朋友兼竞争对手)。哈利·波特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第一次意识到世界并非黑白分明,而击败伏地魔则往往意味着其他人生命的付出。

  从这部之后,死亡成了哈利·波特系列不变的底色。《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小天狼星布莱克的死、《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邓布利多的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斯内普的死……

  除此之外,罗琳还在这部本来基调轻快的儿童文学系列中加入了成长中的情感猜忌、正义与邪恶力量的相生相随、种族优越感的劣根性等并不轻松的主题。这让哈利·波特系列自第四部开始逐渐转向,从儿童文学转向了成人小说。

  来到《神奇动物在哪里》,虽然瑰丽无比的想象、天马行空的魔法的基色没变,但很显然这一系列已经完全摆脱儿童属性,专心致志地要给成年人讲魔法童话。

  第二塞勒姆抗议、美国魔法国会、世界魔法师联合会……种族问题在这一系列中以更尖锐、更政治化的形式呈现并成为叙事主线,有人还从中看出了对二战的影射,这是故事成人化的第一表现。

  不仅种族冲突是影片主线,连阶级对立也被摆上台面——报业大亨的儿子因藐视处于底层的抗议而被默默然暴击毙命,那场景也让人想起了著名的《公民凯恩》。

  最后,作为影片重要调味剂副线之一——麻鸡雅各布与女魔法师奎妮之间的爱情也是典型《诺丁山》式的成人童话,引得人留恋忘返。

  不过,如果拿来《美国队长》《奇异博士》《特工卡特》对照,便会发现这个来到纽约的魔法故事,还是不自觉地沾染上了漫威气息。

  升级编剧后的罗琳不再满足于箱子里藏着一整个世界、魔棒一挥晚餐就神奇到位的魔法奇观,而是对超级英雄电影中惯见的无形万变的“洪荒之力”起了兴趣——《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因魔法师压抑天性而形成的“默默然”和《奇异博士》里化身烈焰的多玛姆,甚至《超体》中最后露西延展出的异形力量都有几分神似。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引来一批粉丝吐槽魔法世界搬家美国让人水土不服。

  情怀套路虽然很让人受用,但也真心期望罗琳阿姨能少中些漫威的毒,在“重回欧洲的“神奇动物”后四部中多加些冷较量少用点热暴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神奇动物在哪里 魔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