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滥用替身的锅该不该让演员胡歌背?

2017年03月09日 10:25  娱乐专栏  作者:肥罗大电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影视圈里最不应该、也最不可能遭遇滥用替身质疑的胡歌,却正被卷入一场替身风波。  

  近日,胡歌因为被指拍摄影视剧、以及某广告时使用替身,且一用七年等消息,遭遇网民质疑。从拍广告到拍电视剧,疑似胡歌使用替身的照片一夜之间被扒出。一股替身浪潮迅速向胡歌袭来,有人说,胡歌敬业的人设开始崩了。

  可是来自影视界的反驳马上对质疑做出了回敬。3月8日,胡歌主演电视剧《猎场》导演姜伟微博发文力挺胡歌,他表示《猎场》开拍之时胡歌正当红,但他仍旧谦和有礼,而传说中的替身,他表示:“从未见过”。

  之后又有不少粉丝、经纪公司以及合作的前辈纷纷力挺胡歌表示,“他可是和老虎搭过戏”。而胡歌在3月8日晚上,也发微博感想:“谢谢各位老师、前辈、朋友、胡椒们的支持,给大家鞠躬了。” 

  在胡歌的风波之外,一场“小鲜肉群体不敬业”的话题正在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前两日,著名影视剧编剧宋方金发表了“卧底横店”的一线实录,文章内容涉及到行业内众年轻演员“滥用替身”、“天价片酬”等现象,也再次刷新外界对影视剧制作、表演的认知底线。

  中国影视业正在进入狂欢时代。在这场狂欢的背后,演员鲜肉化、文替泛滥化、公众对替身现象的高度反感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焦虑与沙尘俱下,一起助推着娱乐圈替身风波走向舆论高潮。

  影视圈乱象当然应该遭到讨伐,可该讨伐的,真的是胡歌吗?

  胡歌用了替身就是不敬业?被混淆的替身概念与被力挺的胡歌

  胡歌滥用替身的传言到底是怎么起来的?看上去,质疑仿佛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质疑主要是因为四个点:最大的导火索是胡歌拍摄某广告时,被曝使用替身。

  第二点是因为2012年拍摄电视剧《香格里拉》期间使用替身,当时被网友记录了下来。

  第三点,《旋风十一人》中胡歌曾经使用替身。

  第四点是,成龙指责的小鲜肉被网民怀疑是胡歌。去年年底,成龙在接受《新闻当事人》访问时,曾透露有演员当自己是大牌,不敬业,数千人等他一个,他不仅拍戏时候当自己是大牌,而且替身拍完戏之后,他只是上去喘几口气做做样子而已。

  但是,质疑中却混淆了一个基本概念:文替、武替和光替。而胡歌在广告拍摄现场的替身,正是光替。

  在《猎场》、《潜伏》导演姜伟力挺胡歌的微博原文中,也解释过光替的问题:

  “胡歌演戏用替身?还是多个,我去一一,午觉不睡了,真被这扑面而来的乱语瞎说给逗翻了,再懒再不想动,也得起床说几句公道话。

  2015年巜猎场》开拍,男主郑秋冬有千场左右的戏,拍期一百五十多天,胡歌全程驻组,开机于他、关机于他,敬业之诚堪称业界良心。

  说回替身的事,我从未见胡歌用过,组里也从没安排这等人事。当然,光替、位替不能算,在一个摄制组里,光替位替是工作环节,与演员无关,他们的身影不可能出现在未来的屏幕上,更不可能成为帮演员赚钱的工具。职业道德作证,胡歌在《猎场》的千场戏中,场场到场,不仅演好自己的,而且搭好对手的。态度之好,真可用廉恭俭让来描述,与他合作过的人,在我面前几乎无人不赞,无赞不衷。”

  从广告群演的澄清来看,陆陆续续有几位当天在拍摄现场的群演主动出来为老胡作证:当日的危险动作,都是胡歌亲自上阵,而所谓的替身,只是光替。  

  面对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替身风波,有人由此镀金,也有人因此跌下神坛。但从胡歌替身风波曝光后的终声力挺看,该为替身风波背锅的,当然不该是胡歌。

  替身乱象的真问题在哪?文替泛滥是真正的影视圈之耻,该质疑的是整个行业

  将胡歌替身风波顶上风口浪尖的,应该是近日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事件引发的替身舆论风暴。

  日前,编剧宋方金撰写的一篇标题为《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的文章如同一石击水,引发了长期以来吃瓜群众对于影视圈滥用替身现象不满的涟漪。

  文中,被采访的资深演员揭示了替身广泛兴起的原因:“就是为了钱”,甚至行业内现在是“能不用替身也要用”。为什么呢?其算了生动的一笔账,“M剧男一签的是六千多万,平均下来,一天是55.6万。替身一天两百三百就解决了”。 

  宋方金对媒体表示,目前的年轻演员98%都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写,我会为我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与替身质疑一同被媒体摆上台面的,还有鲜肉片酬的畸形生态。

  曾担任《闯关东》、《北风那个吹》等现实主义作品的著名编剧高满堂指出:现在拍摄一部1亿成本的电视剧,要请到这些当红小鲜肉,片酬基本在七八千万之间,只有两三千万留给导演、编剧、团队和后期制作。因为没有钱做后续,造成大量的垃圾作品出现,这已经变成了新常态。

  质疑之外,95后甚至00后已经占领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一大批鲜肉明星出演主角,挑起大梁,承担起流量重任。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替身风波和明星片酬畸高现象将成为媒体关注的常态议题,但却难以被撼动,毕竟对于资本来说,流量和人气,早已成为压倒演技和敬业的关键指标。

  在这场公众的认知颠覆中,最可怕的并不是公众早已熟悉的武替,而是文替的泛滥,正如宋方金文中揭示的,一部片子几十个角色,全是文替在演,那么观众看的到底是怎样一部大戏呢?

  可是该为影视圈乱象背锅的,到底是作为影视产业链条中一个环节的鲜肉明星,还是这个在高歌猛进中前行的影视行业?这场来势汹汹的舆论风波,又会不会造成误伤?

  焦虑的舆论、懵逼的吃瓜群众和失焦的质疑,让最不该被质疑的胡歌为替身乱象背锅

  毫无疑问,当替身风波被顶上风口浪尖,娱乐圈劳模胡歌滥用替身的传闻,立刻满足了围观群众的猎奇心理。 

  对路人而言,鲜肉明星滥用替身,早已是不证自明的事情,影视圈的乱象也早已固化在众人的印象中,唯有胡歌滥用替身,才足以引发普通人对于事件的窥私欲与好奇心,这也是胡歌滥用替身新闻传播如此迅速的原因。

  宋方金“卧底”横店事件,当然应该引发舆论对影视圈乱象的集中反思,无论是天价片酬还是替身乱象,都理应接受吃瓜群众的审视与质疑。

  关于职业演员道德,胡歌说得最好:“运用剪辑也可以做得很有气氛,但如果能让演员自己来做的话,对于导演、对于武术指导来说,他们的创作空间可以更自由。“

  而针对当下演艺圈“小鲜肉”、“爱豆”、“毯星”等层出不穷的现状,王劲松导演说得好:“耍大牌的‘小鲜肉’都是自卑的。”

  胡歌滥用替身的风波自会在业界和粉丝的澄清中散去,但这场演艺圈的替身风暴却刚刚开始,被卷入替身风波的胡歌,不会是最后一个被质疑的明星,下一场舆论的“血雨腥风”也许就在不远处等待,这提醒着所有的流量明星:若稍有不慎跌落神坛,就只有被群嘲的份。

  小鲜肉不应该为影视产业乱象背锅,但不代表他们在这场风波中,彻底无辜。可是,打蛇要打七寸,而不是在舆论喧嚣的裹挟中,将讨伐的铡刀,劈错了方向。 

  焦虑的舆论、懵逼的吃瓜群众和失焦的质疑,共同推动了一场胡歌替身热点事情的传播,当长期以来被舆论热捧的胡歌成为替身事件男主角,这种“去神化”非常符合娱乐消费者的大众心态。但事实,不应该被混淆。 

  如果将质疑的矛头对准一个为演好戏可以拒绝用替身,跳窗、爬楼、近身肉搏等高难度动作戏均亲自上阵的演员,那么真正该被质疑的,就会在舆论的喧嚣声中,被轻轻放过。

  只有找到了正确的背锅侠,一场对于影视圈替身乱象声势浩大的反思与讨伐,才不会在搞错方向的亮剑中落得一地鸡毛,而是带来对产业顽疾真正的刮骨疗伤。表演,才不会成为一个被毁掉的行当。

  有空的时候,我们聊聊娱乐圈。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damovie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胡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