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一集《脚步》千呼万唤始出来,多少吃货傲娇的看着荧幕“自虐”,多少商家敏锐的寻找着一瞬间的商机,多少胖子嘴里埋怨着这个时间点播出明显是让他们五月徒伤悲……实则从第二季第一集《脚步》的节奏来看离以上这些人群渐行渐远,在一些人一群人一帮人迈出脚步寻找美食的途径里,城市里触手可得的所谓美食已然脱去了精致的糖衣,在一次爬树一次远行一回出海伸出脚步寻找美食的途径里,商业中付出钞票的所谓美食褪去了重口味调料的化妆,在兄弟情夫妻情和乡土情延伸出脚步寻找美食的途径里,现实里立等可取的所谓美食剥离了狡猾和刻意的面谱。
将《脚步》放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恰如其分。人类和食物之间本就存在着一种朴素的哲学,人类的脚步往前伸一丈,找到食物,舌头将食物包裹往回缩一寸,脚步和舌尖就像是装在人类身上的一个自动弹簧,在叵测的大自然里无时不在的压力才会让人类满足欲望的弹力更加强劲。从第二季的第一集即可看出,弱化了美食烹调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而强化了寻找美食路途之中的艰辛和满足;食物的直接刺激被有意省略,而食物的情感互动被渲染与烘托。
除了养蜂人夫妻和出海打渔夫妻略显重复的表达着爱情的真谛以外,西藏林芝为了读大学的弟弟而冒险去爬高树取蜂蜜的兄弟情、麦客出去收麦子时的同事情、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的父女情、留守儿童和回家半个月父母之间的亲情、归国华侨的乡情,都找到了合适的食物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纽带。我们的美食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酥油蜂蜜是兄弟之间的滚烫而粗糙的甜蜜,雷山鱼酱是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泉州萝卜饭是深埋心底的召唤与渴望……
看的出受篇幅的局限,太多的美食都一闪而过,而不停穿插的镜头的密集以及特写的频繁使用也让我们看到了第二季节目对于素材的精心准备,也就是得以露面的美食大多已经经过了导演们的一轮轮海选中的删选,同时入选片子的主人公更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因此观众看着看着竟然有一种催泪的效果,一道道美食更像是一只只的放大镜,将观众心里偶尔流露的情感经过相同经历的主人公得到镜面的映射,将观众心里潜藏的情感通过美食的传递得到放大镜的扩大。
脚步的伸和舌尖的缩之间不仅停留于人类原始的情感里,也存在于科技和传统的挣扎中。因为有了自动化的收割机而使麦客的收入锐减、甚至让他们面临自己是最后一代麦客的窘境;因为有了更多的大马力渔船能够出海远洋使得鱼类资源将会在未来五十年遭遇枯竭;因为有了流水线前不知疲倦犹如机器人的背井离乡的打工者,贵州的这位留守儿童的妈妈的发型也从精致变成为了实用……我们使劲的找着传统和科技之间的平衡点,但实际上我们能选择的只有妥协和被裹挟,科技的风潮像是一阵阵台风,每一次的出现必将摧毁一个原始的风貌,也许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屹立于台风眼上怡然自得,更多的人只能与风共舞,冷暖自知。
值得赞赏的是《脚步》中间有一段变奏曲,有别于前后都采用一道美食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中间以极快的速度展现了每一个地方都有的卷饼式的美食,有山东煎饼、烤鸭卷饼等等,我们不同地方的美食既有着如此的不同,又有着不言自明的默契,将自己当地的美食卷入饼中,与其说如此相同的食用方式是几千年来的人口迁徙的传递,不如说是符合了人类舌头的工程力学,舌头包裹食物其实就是用卷的方式,因此饼如同第二条人类的舌头先将食物卷入其中,再将自己投入人类第一条舌头的怀抱里,这是一对无比忠诚和协调的主仆之间的效劳和反馈。
红烧望湖、蓝田裤带面、乐山嫩豆花、麻辣香肠、蒙山羊肉汤、炝炒野生木耳、香菇酿、鱼酿炖花鱼、红烧肉、烟熏腊肉……能够预见的是这一系列原本称不上是美食典籍里的美食将会一次又一次的翻飞在社交软件的刷屏中,然而从你的好友点赞的数量上你会发现你的炫并没有起到意料之中的作用,这些美食的型称不上好看甚至有些丑陋,你的社交软件能传递的只是一个外型,你的好友们的眼睛吃不下这道美食。这无疑是对于患有晒美食综合征人群的一次治疗。或许我们实在不该把以上的食物称为美食,它们只是食物,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智慧的运用,消费的浪潮里我们太注重了美食的“美”,《脚步》让我们重新回到了美食的“食”,寻找美食的脚步不能过于缓慢,也不能迈出的太大,人类寻找美食的脚步是在大自然的舞池里的一场场梦幻舞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