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首次涉及副国级”,就一直是这部剧的醒目标签。随着剧情渐入高潮,传说中的“副国级”赵立春逐渐浮出水面,他所领衔的官商勾结的腐败集团无视民众、国家,对利益的疯狂窃取,令人触目惊心。而新浪娱乐认为,除了涉赋官级的尺度,这部剧的“大尺度”还在于,编剧周梅森笔下对现实中腐败、反腐败行为的写实性描摹,以及对我国政治生态,科普政治系统的真实反映,使得这部剧成为一出“官场现形记”。



  有行业人士统计,这部剧其实破获贪腐案情节只占三分之一篇幅,却有一半的篇幅是讲各级官员在官场如何“活动”。不少观众看到剧中的“丁义珍式窗口”所引发的,沙瑞金书记隔着窗口对达康书记的责难,便忍俊不禁。而戏外,全国各地的“丁义珍式窗口”被群众和媒体集中揭发,被导演李路形容为“现实主义题材剧引发的连锁效应”。



  《人民的名义》的诞生意味着反腐剧这个特殊剧种在停摆13年后重出江湖,趋和了反腐高涨的社会政治脉搏。但另一方面,正如曾经担任中宣部副部长,《人民的名义》的顾问,同时也是编剧周梅森的师友的翟泰丰所说,“说《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剧,就把它窄化了。” 《人民的名义》更是一部政治剧。它实现了从以往很多同题材剧口号式谈“反腐”,到接地气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态的“落地”。


导演李路
郑州社保局窗口的事,张丰毅第一时间发给我截图了。一部电视剧能够这么关注当下现实,能够纠错改错,说明它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好的艺术作品的推手作用。这是我们想达到的,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魅力所在。
我觉得这样的故事以后会屡见不鲜的,会有很多连锁效应发生,对干部们来讲,也会看到需要自查、自省的一些东西。这就是反腐剧的魅力吧。
编剧周梅森
一部文艺作品不具备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功能,“丁义珍式”窗口的问题应该由当地主管部门来解决。但是,如果这个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影响世道人心,影响舆论,让祸害老百姓的这种窗口感到压力,我觉得也不是坏事。我强调的是,文艺作品没有解决这些事情的功能,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文艺作品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剧,也是一部“好看的政治剧”。



  导演李路曾对新浪娱乐透露,在编剧周梅森对人物的非脸谱化刻画的基础之上,喜欢看美剧的自己着意在埋藏人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要求演员们在前期都进行“中性表演”。在丁义珍出逃的段落中,他神来一笔加入了一个将电话卡扔进抽水马桶的镜头,如今播出过半,网友们还在讨论“扔手机卡的是谁?”无疑,这都是吸引观众们持续追剧的“钩子”。



  虽然“育良书记”张志坚谦虚说,除了扮演陈岩石老检察长的白志迪堪称“老戏骨”,“我们担不起老戏骨的称号”,但不得不说,在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叙事中,吴刚、张志坚、许亚军、张丰毅、胡静等演员们对人物把握的精准、对故事表现得到位、对主题理解的深入,也使得该剧成为一种对当下“无厘头”“后现代”影视作品当道风气的矫正。



  在剧集中后期,随着反贪局长侯亮平等人一步步揭开谜底,侯亮平清明的政治信仰与对老师张志坚、学长祁同伟的情谊之间也彰显冲突。而祁同伟家庭背景、婚姻暗礁的逐渐显露,也为他的溜须拍马、不择手段往上爬做出了解释。这样的情感冲突、戏剧冲突,牵动着观众们的感情。这也是相对于容易陷入只讲政治,漠视人性的同类题材剧,《人民的名义》的另一层“落地”。


导演李路
之前这些集的表演,是要求大家都按中性化来表演的,就不能让人感觉出来这人就是高大全,那人就是反面角色。这个转变那是大家解读的,我们认为转变过程没有那么生硬。另外,你现在就一定要判定李达康是个好官了吗?
编剧周梅森
在这部戏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和绝对的好人,我们客观地写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这个戏不是过去老套路的主旋律作品,不是黑白分明的人设安排,我们开始做这部戏的时候有要求,不论好人、坏人、腐败的、没腐败的,都把他当作人来写,当人来演,让他充满人的气息,而不是脸谱化。

   作为一部好看的政治剧,《人民的名义》实现了收视数据、社会关注度与口碑等多重突破。不过,这部剧能够爆红,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刷屏式的逆天传播,除了其本身从剧集、人物到演员的魅力,还离不开“达康书记”等人物的萌化,离不开网友们以表情包和段子为载体,对之进行的脱离文本本身的二次解读。



   因为政策等原因,反腐剧停摆13年,这也意味着这一剧种对于很多常年徜徉在玄幻剧、宫廷剧、偶像剧、婆妈剧中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全新的观剧体验。正如媒体人李星文所说,“对网友来说,后宫争斗和四海八荒都已经是玩剩下的老梗了,而《人民的名义》提供的官场图景和话语体系是全新的素材。有了新鲜素材,就能玩出新式花样,这是网上各种解读和互文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年轻观众对《人民的名义》的喜爱,其实是意义重大的,这似乎是给近年来狂袭而入影视界的资本们提了醒:我们年轻人并不是只爱看轻松题材剧,好看的正剧我们也喜欢。



   网友们对于《人民的名义》脱离文本的解读,也带了消解其严肃性的问题。虽然在导演李路看来,观众对之进行再加工的解读方式是观众的自由,而且“需要看它严肃性的部分的观众,会去解读它严肃性、艺术性的部分。”但不得不说, 相对于小说,电视剧对李达康式一心只为“肝政绩”,而忽视民生的强权类干部的批判性减弱。达康书记成为网红、以“GDP”圈粉无数,也转移了观众对“唯GDP论”这种隐藏式的腐败,以及其带来的严重政治社会问题的注意力。



   当然,《人民的名义》之所成为现象级,也并不仅是因为年轻人们的参与互动。关键在于,这部剧有不同的内容点可以吸引到不同的人群受众。导演李路曾告诉新浪娱乐,自己原本认定应该是中年以上、大学学历以上的人会对这部剧有更多的反响,“没想到全民,乃至于全球的华人,不同层级的官员、百姓,包括00后的小朋友都爱看,没想观众面这么普及。”“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群属性的观众,对于《人民的名义》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观众可以从自身出发,从社会政治层面、职场层面、娱乐层面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形成广阔的舆论场,才是铸就《人民的名义》成为现象级的根本。


编剧周梅森
电视剧肯定受欢迎,我知道的。但是火到这种程度上,那是没想到。这几年不是没写,是没拿出来发表。但是从现在这个情况看,是可以做了。可以做,但是我也不会那么急躁。
我实际上就写了一个政治生态剧,年轻的观众以他们的形式接受了这部剧,这非常令我欣慰。

  除了年轻观众的娱乐化解读,甚至电视剧本身,有减弱其作为政治局的批判深度的嫌疑,《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便引发了生活戏无聊多余、剪辑混乱等不少争议。导演李路也曾对新浪娱乐回应:增加年轻人们的生活戏是为关照年轻人,至于剪辑问题, “多线平行剪辑的电影化模式让剧情更紧张,更能把几条故事的线索共同推进,也利于同时表述不同场景。当然,剪辑上还有一些瑕疵,比如有些场景剪得快了一些,还需要调整。”



  随着播出到中后期,剧情渐入高潮,收视率节节攀升,《人民的名义》也出现了新的争议。



  不少观众发现,《人民的名义》每集的时长越来越短了。从刚开始的1小时、50分钟左右,到中期40多分钟时长,《人民的名义》的单集时长总体上逐渐降低。23日播出的第42集,甚至只有27分钟,从这之后的几集,也都保持在40分钟以下。这让不少观众觉得看得不过瘾的同时,也在怀疑:难道因为收视好平台方有意剪短剧集,以增加播出天数?新浪娱乐就此求证湖南卫视相关工作人员,对方对之进行了否认,也解释称第42集只有27分钟是电视台节目编排原因。



  在单集时长逐渐剪短的同时,“节奏慢”也是不少观众的集中吐槽点:“支线无关情节太多太分散”、“高育良吃饭都能撑一集”、 “30集的剧情说了50集”、“《CSI》可是一集破一个案子哦”……而关于腐败集团黑幕的浮出水面的核心剧情,又铺展得太慢。



  虽有争议,但《人民的名义》是瑕不掩瑜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人物命运归宿的揭晓,业内和观众也在期待着它的收视率是否会再创新高。它的成功也早已引发业内讨论:这是否意味着反腐剧的火热回归,反腐剧将会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吗?毕竟,之后《国家行动》、《大路朝东》等反腐剧都处于待播或筹备中。



  答案应该是存疑甚至否定的。《人民》总出品人李学政就清醒地意识到,《人民的名义》历经了剧本创作、融资及审查播出等种种门槛,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想要再复制一个这样等级的成功,似乎可遇不可求,但也希望为现实主义此类型剧的做更多的尝试。



  新浪娱乐则认为,《人民的名义》商业上的成功,应该会让投资者们更加关注到反腐剧这一题材,让后继创作者一定程度上免于《人民》在拉投资的时候所经历的的苦旅。但反腐剧乃至政治剧本身就是特殊剧种,对创作者来说有比较高的门槛,关照现实的同时需要知边界、规避风险,也需要更高的高度,这也增加了这一题材能安全播出且获得成功的难度。因此,对于《人民的名义》的跟风意义不大,这一题材应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叶子/文)


我来打分
0
点评

调查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