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旗袍,“茶花女”变身“天涯歌女”

2016年03月02日 01:39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茶花女》排演照晨报记者 殷 茵

  “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这是作家小仲马对歌剧《茶花女》的评价。这部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的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最著名的作品,诞生两百多年来一直常演不衰,也曾被改编成各种版本。3月18-20日,上海歌剧院将以一套“全华班”的上海版《茶花女》献演上海大剧院。这一部旨在体现“世界经典、中国制造、上海风格”的作品,也拉开了上海歌剧院2016年一系列歌剧新制的序幕。

  有了经验和演员,才敢尝试中国化

  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一曲曲撩人心弦的动人旋律,造就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名作——《茶花女》。在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魏松的眼里,威尔第的音乐让这个故事有了别样的灵魂,“小提琴一响起,就为这个故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每一次听到它的音乐,我都会有一种毛孔颤栗的感觉”。1999年,上海歌剧院将英国皇家歌剧院版的《茶花女》搬上了舞台,并于2003年再度复排,但遗憾的是,两次排演,道具都是外借的,版本也是别人的,“如此经典的剧目,却没有能留下来成为真正属于上海歌剧院的常演剧目,实在很可惜”。因此,好几年前魏松就一直在考虑排演一出属于上海的歌剧《茶花女》。在他看来,如今上海歌剧院最重要的,就是为五年后落成的上海大歌剧院累积剧目。同时,他还希望能将这部作品带到全国巡演,“其实排演剧目,最怕的就是排完了放在仓库,过三年,布景也烂掉了。中国能演歌剧的剧场有2000多个,但很多地方没有歌剧。如果剧目可以巡演,不但能很快收回成本,同时可以产生更大的效应”。

  这个计划直到现在才付诸实践,背后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原因。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范建萍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国内对于西方歌剧还是以学习为主,基本上都是中文翻唱。改革开放以后,渐渐开始邀请国外演唱家来表演。到了21世纪初,各个院团开始采取购买版权、携手合作的方式,慢慢渗入到歌剧制作的核心部分。如今,成立60年的上海歌剧院累积了大约35部可以随时翻演的剧目,也有了丰富制作经验和优秀青年歌唱家,这才敢进行将西方作品中国化的尝试,“我们知道,这一次的尝试会有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未来世界的歌剧舞台上,东方色彩会越来越明显,希望其中能有中国乃至上海的一席之地”。

  无论故事怎么变,音乐都很重要

  据悉,上海版《茶花女》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场景被放置在一艘白色“茶花号”国际邮轮的后甲板上。“茶花号”从外滩起航,途径越南西贡、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而“交际花薇奥列塔”此番则穿上了旗袍,成了邮轮上的一名驻唱歌女,跟着邮轮四处漂泊,并与韩蓬饰演的富家子弟相识相恋。

  和多年来大戏A组演员或全套老外或中外混搭的演出模式不同,这一次的《茶花女》采用的是“全华班”的阵容。这一方面是源于对如今上海歌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实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院团对“上海风格”的坚持,在魏松看来,“用我们的演员,我们的方法来讲我们的故事,肯定更合适”。

  但创新常常与挑战并存。对于演员们来说,《茶花女》的第一道难关是音乐,饰演薇奥列塔的徐晓英表示:“威尔第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将女高音几乎所有的演唱技巧都融入其中,因此它对演唱者的要求很高,可以说《茶花女》是女高音的一块试金石。”而全新的故事也让演员们没有了借鉴的可能,饰演男一号的韩蓬透露:“我们看了很多版本的录像,但没有一个可以参考,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人物关系和内心都要自己琢磨。”更大的挑战,也许是经典故事的现代解构,能否让有着先入为主印象的观众“买帐”?对此,导演易立明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茶花女》 是一个人类通用的爱情故事。其次,无论舞台怎么变,故事怎么改,都是为了将音乐更好地呈现给大家。”魏松也认为,古典歌剧已经到了“排无可排”的程度,如今的潮流就是现代化的演绎,“西方很多作品都是把故事改得面目全非,但出来的效果很好。去年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歌剧《魔笛》就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化演绎的范例”。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的热爱奥斯卡?

很多人都觉得小李子和自己是一个村儿的,提到他就称他“很拼”。[详细]
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的热爱奥斯卡?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