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 解读长征

2016年10月17日 01:00 北京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北京晨报讯(记者 冯遐)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以下简称《红军》)将从今晚7:30起在北京卫视首播。

  《红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全片围绕“远征、热血、转战、星火、奇兵、飞渡、冰峰、绝地、铁流”这九个词提炼概括出两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节目组跨越14个省市自治区深入调研,持续一年时间实地拍摄,还原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多个角度讲述了这次伟大的征途。

  这里有亲历者的角度。有些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比如彭德怀在部队穿越潘松大草地的时候,献出了自己一路骑乘的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下达命令的他却不忍直视牲口的目光。有些是连名字都叫不全的普通战士,红五军团第37团的炊事班长“老刘”,由于跟随部队三过夹金山,不幸牺牲在山顶的严寒中,贴身手绢里还裹着他留下的党费。

  这里有敌对者的角度。比如纪录片讲述了1931年国民党第二十六军起义的过程,刻画出同样一群二十出头的国民党年轻士兵,不满于国民党政权置抗日救国于不顾,令同胞相残的现状,愤然挺身揭竿而起,最终被收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

  这里也有旁观者的角度。抢渡于都河时,江西老表刘次垣把自家老宅的门板悉数拆除,给红军搭浮桥。10岁的湖南少年刘发育,在湘江边看到了顺流而下的战士尸体,如今已经93岁的他清楚记得当年给一名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喂水的场景。

  全片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面目清晰的历史格局,又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血肉丰满的人物,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但又通过鲜活的细节展现了这群普通人的伟大。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