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电影里我们最安全

2016年11月09日 02:00 京华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1月7日晚,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清华大学举办“我们的第一次”李安、冯小刚对谈活动,两人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回溯与分享。冯小刚感叹拍电影需要体力,“我想我就是再勤奋、再努力,恐怕(将来)也就是六七部电影吧,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冯小刚对李安新片的最大感受是,士兵们发觉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们电影人,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才是最安全的。”京华时报记者高宇飞

  冯小刚抓紧时间再拍六七部

  4年前,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1月档狭路相逢,4年后,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与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分别于今年11月18日和11日上映,再次撞档。但两位导演都对此很淡然,冯小刚笑称,本想和李安导演一起把传统的11月“冷档期”带热,后来发现一大堆影片都来了。李安则笑道:“发行方没告诉我11月是冷档期。”

  在《我不是潘金莲》的拍摄中,冯小刚大胆地采用了圆形画幅,他表示这样的拍摄手法与李安的想法类似,“李安今年62岁,我58岁。李安想试验不知道的东西,对电影有帮助的东西,我也希望如此。”冯小刚实诚地表示,因为拍电影赚了很多钱,他现在想回到最想做的事上,不再妥协,“导演是非常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工作,以我的年龄我不认为还可以拍很多电影。再勤奋,也就是六七部吧,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李安也表示深有同感。

  谈及对李安新片的感受,冯小刚赞赏了李安儿子李淳的演技,还谈到印象最深的是士兵们参加完中场秀之后,感慨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是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李安也调侃到,“两个月以前,我抽空休假两个礼拜,跟太太爬山,从山上滚下来,腿受伤了,将近两个月才恢复,所以我也是在工作上比较安全一点。”

  李 安中国电影比美国有希望

  有人认为120帧每秒这样的技术放在《阿凡达》等特效大片上更合适,李安却不以为然,“《阿凡达》这样的电影特效太多,用120帧拍成本会非常高,根本拍不起。”李安总结,他这次尝试的3D/4K/120帧格式最适合拍摄的镜头是人脸特写,“脸上的细节最丰富,在这种格式下气色的层次都能看出来。”

  尽管已经是行业内公认的大师级导演,李安并不想把自己拔得很高,“我不拍电影能干什么呢?可能也就在家烧烧菜,被太太骂一骂。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像军人一样简单,触摸到电影就很充实,离开电影反而不知如何自处。”

  谈起中美电影的差异,李安还是毫不犹豫地表示中国电影更有希望,“美国电影现在有些僵硬,尤其片场制度很模式化,做不出新东西。中国现在对电影还很有憧憬,还没有疲劳。当然发展不见得都是健康的,但还是很有希望的。”

  对谈的最后,导演贾樟柯不忘调侃一下,称对谈很难忘,“因为这次我们没有谈票房,没有谈艺术跟商业的对立,没有谈IP。”

  >>相关

  《读李安》引进出版

  从哲学角度解读李安作品

  京华时报讯(记者田超)昨天,记者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了解到,一部从东西方哲学角度解读李安电影作品的新作《读李安》即将上市。该书由罗伯特·阿普、阿姆斯特、亚当·巴克曼等多位学者合著,英文版于2013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于近期上映,也再度引起大家对李安的关注。这本《读李安》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来评析李安导演的作品,涉及《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推手》《喜宴》等知名影片。

  该书策划编辑杨静表示,书中第一部分聚焦李安导演的华语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儒及佛教哲学主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其导演的英语影片中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想主题。“全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李安糅合这两种文化、架构中西文化沟通桥梁的电影导演哲学。”

  李安(左)、冯小刚在发布会上。京华时报记者王苡萱摄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