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我的文化血缘和上海更近

2017年04月27日 00:59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叶小纲晨报记者 殷 茵

  明晚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在《中国故事——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叶小纲作品专场》中拉开帷幕。叶小纲以丝绸之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灵感,委约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敦煌》将进行全球首演,多部凝结其近年音乐创作心路历程的代表作也将逐一奏响。

  演出前,叶小纲接受了沪上媒体的采访。尽管音乐生涯的“主战场”在北京,但对于上海——这座曾养育过自己的城市,他倍感亲切,“在文化血缘上,我和上海更接近。”

  新作首演

  “敦煌给我带来无限灵感”

  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早在1983年,叶小纲第一次看到李泽厚所著的《美的历程》时,就对这个曾经辉煌的古城心向往之。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敦煌壁画、雕塑上的一颦一笑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灵感。”因此,当上海交响乐团向他委约这部作品时,双方一拍即合,“它高深的艺术、深邃的思想,至今都是我们民族美的范本和楷模。”

  除了新作《敦煌》之外,音乐会上还将有《峨嵋》《悲欣之歌》《星光》《喜马拉雅》等首度来沪献演的作品,它们都带着叶小纲这几年对人文、生命和自然的回望和思考。

  届时,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音乐总监余隆将接力指挥上下半场,黄蒙拉、胡胜男、苏畅、宋思衡、刘珅、石倚洁、沈洋七位青年音乐家同台助阵。乐队、合唱、民乐、独唱、独奏……多种表演形式渗透交融,用音符织出一个情感丰沛的“中国故事”。

  上海情结

  “弄堂的生活气息我很熟悉”

  尽管多年来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在北京,但上海是叶小纲出生、长大的地方。

  叶小纲的父亲叶纯之是新中国早期音乐拓荒者之一,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学家,叶小纲从小就跟着父亲开始接触古典音乐。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南路的一栋老洋房里,年幼的叶小纲在弄堂嘈嘈切切的叫卖声、吆喝声中,“丁零哐当”地弹着钢琴,融汇出一部别具一格的“市井交响曲”,“我对于上海民间弄堂里的生活和气息很熟悉,可以说在文化血缘上,我和上海更接近。”所以当上海交响乐团于1998年邀请其出任驻团作曲家时,他欣然应允,次年便创作出交响乐《春天的故事》,并在“上海之春”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而后的一系列合作,渐渐培养起他与上海交响乐团间长久的信任和默契。

  前不久,琵琶演奏家吴蛮在上交音乐厅献演了叶小纲的《琵琶协奏曲》。在吴蛮眼中,这首作品“很上海”,但这些“上海元素”并非叶小纲刻意为之,而是从血液中自然流淌而出,“我把小时侯听到的方言里的音调用音乐模仿出来,如果没有在这里生活过,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世界舞台

  “国外观众乐见中国声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站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叶小纲如虎添翼不断转换身份,游走于教育家、作曲家以及活动家等角色之间,逐渐成为中国音乐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也一直致力于中西音乐结合,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音乐语言诉说中国的故事。他坦言,尽管国外的学界和评论家,在音乐的审美取向上,和国内有所不同,但国外观众还是很乐见中国作品和艺术家在舞台上焕发光彩,“他们其实很羡慕中国,我们有更年轻的观众。”

  如今,叶小纲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乐团的委约,“每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委约作品,都让我经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学习过程,这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快乐。”

  回望这些年来自己的创作之路,年过六旬的叶小纲也感慨岁月带给自己的沉淀,“年轻时比较前卫,喜欢标新立异。为了引起人注意,在音响上‘唱反调’,爱和观众、评论家较劲。现在,我学会了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在恰当的条件下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

  未来,他还希望能创作一部和上海有关的主题音乐作品,“写上海的作品,我有得天独厚的母语优势。”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