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真实的电影 尽量不要妥协

2017年06月23日 01:20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克里斯蒂安·蒙吉见习记者 陆乙尔

  《四月三周两天》《越过群山》《毕业会考》,这些对现实有着深刻反思的作品帮助克里斯蒂安·蒙吉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作为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这位罗马尼亚导演在昨日的金爵论坛上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与对电影人的期望:“遵循内心,拍真实的电影,尽量不要妥协。”

  选故事

  “懂得取舍最重要”

  克里斯蒂安·蒙吉的作品大多聚焦平凡人在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常被评为非常明确的“自我东欧化”和“女性视角”。实际上这与他学生时代在报社的新闻写作经验有着密切关联。“写新闻要写清楚人物原因事件,后来写剧本受益匪浅。当然剧本写作更复杂,但那段经历帮助我能有条不紊地组织想法,再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去表达观点。”他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电影,而不是把观点强加给观众。

  对于蒙吉来说,在创作时最棘手的一点就是判断什么样的故事才适合被制作成电影,“懂得取舍是最重要的”,而他所选择的必定是他熟悉的事物,“作为电影制作人,如果把电影建立在自己的经验之上,就是很好的观察者。你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所有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细节就是个性化电影和主流电影的差别。”

  让他摘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四月三周两天》的灵感正是来自罗马尼亚禁止堕胎的法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蒙吉希望通过该片来展现上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与法令重压下人们处处妥协的态度。最终,他选择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去呈现,“有个人化的故事,有个人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场景去深入挖掘到人物的灵魂,展现他们想法。”

  谈制作

  “演员要有新鲜感”

  无论制作何种题材的电影,真实是蒙吉永远的标准,他自己也在身体力行着。在剧本创作之初,他就要求自己在写人物对话时尽力贴近现实生活,如果台词中有方言,他还会在剧本中特地标注音标,在拍摄时尤其注意矫正演员的发音。拍摄《四月三周两天》时,他选择了按照时间顺序拍摄,而且尽量找真实外景地而非搭建布景。

  蒙吉的影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少用到背景音乐,这也是出于他对真实的追求,“实际上生活中并没有音乐,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比如很有压力的时候,要让观众感觉到有压力,美国电影喜欢用音乐,但我喜欢通过表演来做到,还有一些比如钟表、流水声这样的声音可以帮助营造氛围。”

  对于演员的选择,颜值高的或已出名的,基本不在蒙吉的考虑范围内,他更偏爱新人,“我希望他是有意思有魅力的,尽量接近我故事里的角色。一般我会去电影学院里选角,找那些有着普通人长相,最好没演过电影,有新鲜感而不是经常出现在银幕上的人。”蒙吉坦言,他的确希望更多的观众去看他的电影,但他也不想向观众妥协。

  当评委

  “好电影是真实有原创性的”

  作为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当被问到如何评价今年入围电影时,蒙吉表示在评奖结果正式公布前表态并不合适,“一方面我有我个人的观点,但也要尊重评委会作为一个集体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保证过程的公平性。”

  对于评判电影的标准,他的回答一如他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我希望看到的好电影是真实的、有原创性的、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作品。”

  第一次来到中国,蒙吉坦言这里有着巨大的电影市场,但目前并没有太多中国电影出口到国外。“我比较熟悉的是送去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这个渠道接触。在我们罗马尼亚的电影院里基本看不到中国当代电影,因为市场太小了,一般还是美国电影较多。”

  在蒙吉看来,电影人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内心,“要真实,尽量不要妥协,不管是为了艺术的形态还是商业的原因都尽量不要妥协。”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