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小秤勤俭节约的“传家宝”

一杆小秤勤俭节约的“传家宝”
2017年10月02日 00:29 北京晨报

一杆小秤勤俭节约的“传家宝”

  我家有很多“老物件”,每次整理屋子,都要淘汰几件用不着的东西。唯独有一杆小秤,总也舍不得扔掉。

  这杆小秤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了,它是我爷爷亲手做的。秤盘是一个小铝盆,盆沿上钻了4个眼,用4根麻绳拴到秤杆上。秤杆是一根被削圆磨细的柳木棍,上边用烧热的铁钉烫了刻度。秤砣是一块废铁零件。这杆小秤虽然简陋,但是称东西分量很准。

  这杆小秤是历史的见证,它是我家的“文物”,它是我爷爷和母亲留下的纪念。每当我看见这杆小秤,就浮想联翩,想起了50多年前的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过上了苦日子。那时,买粮食要凭粮票,买肉、买油……都要凭票,而且定量很少。买副食要凭副食本,物资极其匮乏。为了保证每个月的粮食能坚持吃到月底,不至于断了顿儿,我母亲每天就用这杆小秤称粮食。她算计好,每天吃多少粮食,搭配多少白薯,争取每月有结余。(有的月份,粗粮票必须买一部分白薯,好像是1斤粗粮票可以买4斤白薯)

  有时,邻居家也借用小秤。那几年,这杆小秤很忙碌,拴秤盘的麻绳换了好几次。有个邻居家有5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常常不够吃,我母亲经常把省下来的粮票援助她家。

  因为粮少、油少、肉少、菜少,我们每天都觉得肚子空落落的。那时走在街上,看不到胖子,个个都很苗条。

  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全家人动脑筋,想办法。有一年暑假,那是一个星期天,天气不太热。母亲让我和父亲到西郊农科院的试验田里挖“蚂蚱菜”,学名叫“马齿苋”的野菜。吃过早饭,我带上一把小铲子和一个装面的布口袋,坐上公共汽车。父亲骑着自行车,跟在汽车后面,我们一同从东大桥来到了西郊农科院。父亲嘱咐我说:“菜地里的小白菜是留给做实验用的兔子吃的,你一棵也不能拔,只能挖野菜。”说完,他就到老同事家谈工作去了。

  我兴高采烈地挖着野菜。看见菜地里绿油油的小白菜,心里真馋啊!我四周望了望,大院里一个人也没有。心想:我就是拔几棵小白菜,也不会被发现。但是想起父亲的话,一棵也没敢拔。

  快到中午了,父亲把我挖到的一大袋野菜,捆到自行车后座上,运回了东大桥的家里。母亲用小秤一称,将近20斤。她把蚂蚱菜洗净,拿出一部分,分给邻居吃。剩下的分成几份,每天做一碗吃。或凉拌,或热炒,口感虽然酸溜溜的,但是总算有菜吃了。    

  当年,关东店附近有两个饭馆。我爷爷经常到饭馆后厨捡人家扔出来的“鱼头”——“明太鱼”的鱼头,没有多少肉。爷爷捡回家,洗干净,放一点儿盐和醋,加点儿葱花,煮着吃。打打牙祭。

  哥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南京航空学院读书。新年到了,食堂做了红烧肉,每个人只给两块儿。哥哥来信时,在信纸上画了两块拇指肚大,正在滴油的猪肉。我们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哥哥寒假回来说:同学们每天饿得心发慌。家里寄来生活费,有剩余的钱,就到黑市上买葱头(别的买不到),偷着在宿舍里煮着吃。

  光阴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给我们带来了丰衣足食。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取消了粮票。副食供应越来越好,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吃多少就买多少。我家的小秤光荣“退休”了。

  前几天,我整理屋子,又看见了这杆小秤。我抚摸着斑驳锈蚀的秤盘,黝黑发亮的秤杆,心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母亲在世时,总是教诲我们:“农民种地太辛苦了,一个汗珠摔八瓣儿,千万不能浪费粮食。”她还说:“条件多好,也不能忘记过去。”我们牢记母亲的教诲。每当我和同学、同事、朋友聚餐时,都是按需点菜。吃剩的,打包拿回家。家里的剩菜、剩饭也尽量热热再吃,舍不得扔掉。因为我们挨过饿,受过苦。我也常把过去的艰苦生活讲给孩子们听。

  饱经沧桑,为我家做过贡献的小秤啊!你永远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警钟”!你永远是监督我们勤俭节约的“传家宝”!

  尹永美

粮食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