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尼尔描绘的未来会成真吗?

麦克尼尔描绘的未来会成真吗?
2017年10月15日 00:51 北京晨报

麦克尼尔描绘的未来会成真吗?

  在传统历史观中,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海洋、高山或沙漠等地理屏障隔开,是由一个个孤立的文明岛屿组成的。汤因比曾经论断,“世界文明是相互隔绝发展”。但麦克尼尔父子在《全球史》中否定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 

  在传统历史叙事中,王侯将相以及天才人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新史学看来,社会生活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关注民众的生活才是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而麦克尼尔父子更进一步,将人类发展的历史描述为一部文明克服野蛮、技术创造福祉的进步史。

  因此,我们在书中难觅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抑或历史人物生平的踪影。可以说,这是一部刻意“去政治化”的历史著作。在麦克尼尔看来,交往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为什么是人类,而非其他物种占据万物之灵的地位?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具备在各种新环境中发现食物和栖身能力的,只有人类。这应归功于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相互进行商讨交流的语言的发现。拥有这一基础,人类得以持续不断地同相邻的共同体交换各种技术、知识。

  又如,历史学家们一直试图探寻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麦克尼尔的解答却不涉及政治人物及体制。作者认为,1688年的英国的各种内部特征(大量的煤炭和钢铁)同正在增强的世界性网络结合为一体,从而为工业化创造了各种必要的条件。

  简而言之,作者在本书中秉持的观点是,社会群体的接触和文化传播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力量。离开了交往网络,人类终将一事无成。

  在写到乾隆对前往北京寻求贸易协定的英国使节不感兴趣时,作者不无遗憾地感叹,这是“这位年迈皇帝的失策,他没有意识到1793年正是海洋将整个世界都联结为一个单一网络的时刻。”

  作者的潜台词很清楚:没有能加入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网络,使中国走向了衰落。可是,每一种文化是否必须遵循西方的脚步,是否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也许,这正是麦克尼尔的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深刻问题。

  当然,谁都无法否定,不同文明确实已经共存于同一个网络。这一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亦无法被逆转。正因此,本书必将给广大读者与整个学界带来启发。事实上,没有一种学说是完美的。但世界历史的书写,已经从麦克尼尔笔下启程。

  李勤余

麦克尼尔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