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让孩子更完整

戏剧表演让孩子更完整
2017年10月18日 01:19 北京晨报

戏剧表演让孩子更完整

  叶逊谦:  用戏剧让我们的教育不死板。  郝燕:  必须有自己的原创内容。  梅凡:  用故事的思维去理解世界。

    横向谈方案

  过去多年一直都在香港从事导演艺术监制和翻译工作,制作了50多部音乐剧,其中包括百老汇音乐剧、迪斯尼音乐剧,很多作品都在香港获了很多奖项。“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如何用戏剧让我们的教育不死板,让我们的教育不只是考试。我们希望孩子们是有思考的,有思想的,而不只是在舞台上背台词,搔首弄姿,去假装一个人物。简单说,戏剧教育是教我们的孩子上台表演,孩子们演成怎么样我们在乎,但是我们更在乎的是在这个准备的过程里面,孩子们的创作、创意、表达及自信,这些东西是我们在戏剧教育里面更关注的。”而教育戏剧是老师用戏剧跟孩子们沟通的方法,“比如我今天来卖菜了,比起‘各位同学请听题——我有十块钱,要卖给你十斤的白菜,请问一斤是多少钱呢?’如果老师进入这个卖菜的角色,大家会觉得上这个老师的课很好玩,他用戏剧的手法,让教育变得更互动。教育剧场则是我们带一个演出到学校,但是我们这个演出不只是让孩子们看得开心,更是让孩子们产生思考。”

  叶逊谦透露他明年将用《故宫里的大怪兽》这个绘本改编成一部舞台剧,“刚才张之路老师也提到,其实有些作品是不适合去转换的,当我们去思考如何转换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是这个作者在写这个绘本的时候想传递什么。我们用戏剧的手法改变故事,但是他的思想,他最终想传递给孩子的这个想法,我们必须尊重和保留,必须能够完整地传递,通过戏剧的手法传递给孩子们。无论是文学还是戏剧,最终不是舞台上有多么花哨,更多的是我们的心在跟孩子们传递一个怎么样的想法。不只是儿童文学、儿童戏剧,还有家庭文学、家庭戏剧,也都如此。我经常想象一个美好的画面,当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看完一个演出牵着手离开这个剧院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去聊,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创想。”叶逊谦说,如果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能延伸出另外一个半小时的讨论,这个才是一个文学或者一个戏剧最美的地方。

  在成为儿童艺术活动策划人这个身份之前,郝燕一直作为全职妈妈旅居国外,“我带着孩子看了无数的儿童剧,参加了无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活动,出于好奇心去比较富裕的区和贫穷的区有什么差异,图书馆的免费活动和非常贵的贵族戏剧课有什么差异,我们几乎都研究了一遍。你就发现你的职业本能在唤醒你,你参加很多活动的时候,就会想这个东西在中国行得通吗?当我们回来的时候,大麦网上卖的儿童剧还是《拇指姑娘》《白雪公主》。”从一个妈妈的本心出发,郝燕称我们的孩子值得更好的。2013年,郝燕开始从外国引进儿童剧,她的工作室在过去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引进了两百多场演出。“我们引进的戏一定是多媒体的、肢体的、音乐的,或者视觉为主的,当你真的走进去,就不会有什么语言障碍。”

  “因为文化背景是不可能全球化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原创内容,植入那些只有中国孩子才能体会的情感。”三年前,郝燕带着女儿去法国旅行时偶遇法国戏剧节,观看了很多法语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回来以后,她做了一个很小的戏《再见小背心》,“讲述的是他长大了以后背心变小了,很多家长看了说很感动。这个戏是讲怎么告别过去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剧院,我们还做了一个活动,大家可以把旧的不要的玩具拿出来摆摊卖。我们希望戏剧本身跟孩子的心理、生活、成长的每一部分都有关系。”郝燕回忆称,他们第二年做了一个项目,有十二三个孩子排了一个英语的剧去爱丁堡演。“当时是莎士比亚的纪念年,一个美国导演提议来做莎士比亚的剧,十二岁的小孩怎么可能理解莎士比亚,我们都觉得很难。我们在北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去读书、讲故事,再重新架构,我们设计了一个七八岁的女主角,她的生活,她跟妈妈的冲突,她从暴风雨里面得到的灵感。最后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都理解了这么一个高深的故事。其实越是伟大的文学,它的通道越低,可能小时候看跟长大看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故事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把这些真正的很优质的文学带到教育中来。”

  “我们的节目虽然是标榜创意,以创意为核心的一个节目,但最终是落在地上的,还是孩子以故事的方式、以戏剧的方式来表达。”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七十二变》的导演梅凡强调了通过故事表达内容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故事是最吸引他们的一种知识来源,或者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且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成为故事当中的人,因为那里面的人最有趣、最有意思,而且最酷。其实我们再想一想,不仅是孩子,包括成年人,我们也喜欢故事。其实故事是我们理解认识包括记忆这个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有时候我们对故事有些偏见,我们会觉得故事是虚构的,它不够真实,有时候我们觉得故事充满了太多的情感色彩,它不够理性、不够客观。但是相反,其实我们都是用故事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仔细想一想,你记得最清楚的事一定是特别生动的,有剧情、有情节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节目也是这样,我们让每个孩子的表演在舞台上都以故事的方式展开,这样他去表达更自然,观众也更愿意看孩子演出他自己的故事。”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

  中国原创儿童剧备忘录

  中国儿艺的《马兰花》创作于1956年,已排第六版,其前五版迄今已演2000多场,被誉为“镇院之宝”。

  首演于1963年的中国儿艺经典剧目《宝船》,是老舍先生唯一一部儿童剧作品,与《马兰花》并称为“一花一船”。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大型神话题材儿童剧《人参娃娃》创排于1982年,首演即夺得9项大奖,有“南有‘马兰花’北有‘人参娃’”的说法。

  中国儿艺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蓝本的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曾巡演德国、西班牙、芬兰、日本、法国等国。

  同样选材于中国传统故事的《成语魔方》,是中国儿艺“20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的收官之作。

  中国儿艺根据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首部“成长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于2017年7月7日首演。

莎士比亚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