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实践 推进高考改革

创新教育实践 推进高考改革
2017年10月19日 02:27 北京晨报

创新教育实践 推进高考改革

  高考是高校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的简称,既关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的人生轨迹,新高考改革已成为中央深改组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此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40年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链条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综合改革,不仅涉及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等局部改革,还涉及招生编制、录取方式改革;不仅将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高考本身,更是一次招生录取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革新。

  高考综合改革的前提是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就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教学与新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促进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科学指导生涯规划,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建构学校一贯魅力课程体系 全面提升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立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整合三级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与特色课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形成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构具有世界水平、适合学生发展的魅力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优合化,推进课程整体育人,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二、实现课程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横向集群”与“纵向螺旋”等立体式课程结构,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包括融通课程、领导力课程、培训课程、国学课程、德育课程、运动与健康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视觉与表演艺术课程、技术课程、社会文化课程、国际课程、实战课程、荣誉课程、学生自创课程、希望共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三、促进教育教学与高考改革衔接 统筹安排高中三年课程,注意课时安排和课程、年级及学科学习之间的均衡性与连贯性。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安排,防止造成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现象。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发生。

  四、充分保障学生自主选课权利 新高考使以往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自助餐”模式,无论是对考生还是高校,双向选择空间都将增大,高中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必将成为新常态。要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学科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社会资源,尽量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引导学生将学业兴趣与大学专业相结合,进而为将来贡献社会打好基础。

  五、积极开展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 从选课、选考、选专业到选职业,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完善其课程体系和测评系统,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六、充分保障教育教学资源条件 围绕新高考,加快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重点培育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健全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建立适应新高考的资源配备标准,按照不低于1:1.5的比例配备资源教室;合理配置实验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功能教室;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排课、选课、备课、授课、评课、成绩采集、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管理,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全过程学习测评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积极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应用,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新高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七、创新多元课程教学与管理模式 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针对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现象,积极探索与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变革。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八、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等;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提倡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充分的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录取方式,能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既看分又看人”,体现了学生考试分数之外的素质;要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高考综合改革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我们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打破单一的课程、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回望历史,放眼世界,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带来的都不仅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更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对教育本质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认知,而这正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作者周清华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实教育集团科研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高考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