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位“戏精”集结 最出色的是演死尸的德普叔?

十几位“戏精”集结 最出色的是演死尸的德普叔?
2017年11月10日 05:56 南方都市报
  南都讯 记者刘平安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on the Orient Express),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小说,迄今已经被搬上舞台和影视化太多次。可以说,相比于揭露真相和捕获凶手,更艰难的谜题大概是———再翻拍如何创新?又或者,翻拍是否还有必要呢?阿加莎笔下的那个“三观不正”的结尾,诸如十二位涉事人组成“评审团”、罪与罚的道德困境、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不公平的人生等等,早就“剧透”光光了,不是吗?

    莎翁戏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很清楚翻拍的这一窘境。所以,当他拿起执导筒并出演小说的灵魂人物———比利时大侦探赫克尔·波洛(Hercule Poirot),创新(又或者说包装和翻新)成为了首要任务。这部经典剧作,再次翻拍成效可好?这个周末是否值得掏钱去电影院看呢?

    改变:场景更多,镜头更有动感,戏剧性增强

    首先,和受众最广的两部旧作相比——— 最受赞誉的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1974年的版本以及2010年ITV版本,2017版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场景更丰富了。航拍的白雪皑皑的峭壁、凌冽的天空等等,更多开阔的外景穿插在影片中,而不仅仅是老老实实地固定在快车局促的内部。

    另外,镜头也更多地“运动”了起来,而不像旧版大量的静止的固定镜头,比如查案过程用上帝视角的俯拍、搭配追逐戏的运动镜头……另外,剧情也稍微添油加醋地做了些处理。比如原著中火车的停运其实是积雪导致的,而在电影中则上演了一段突如其来的雪崩,火车脱轨半吊悬崖的镜头,吓得观众一声惊呼;杀人凶器的登场也增加了血腥程度;还有解谜前的危机时刻——— 电影感和戏剧化的诉求呼之欲出。

    可惜:凶手们的形象还没立起来,便沦为“布景板”

    不过,从现场观感和影评人的评论来看(烂番茄、IMDB的评分只是及格出头),肯尼思·布拉纳的这番努力效果一般,对于最核心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都意义不大,相反节奏平缓得让人昏睡,而塑造人物的篇幅也被稀释分散,不仅限制了一群戏精的演技,这12个内心纠结的“杀人犯”角色都没立起来———要说哪个角色好看,大概要数德普叔饰演的“死尸”———绑架犯雷切特,两三场戏、五六句台词就将这个恶魔的多疑、刻薄和低俗塑造了出来。

    如此看来,也难怪有外媒吐槽:肯尼思·布拉纳让一众戏骨都沦为了“布景板”。此言不无道理。影片最后,侦探赫克尔·波洛愤怒地将谜题揭开,这位强迫症晚期——— 要求早餐的两个鸡蛋必须分毫不差,无法忍受别人的领带打歪,左脚底踩了牛粪却主动奉上右脚底以求“平衡”、坚信世界非黑即白、极力追求平衡感和真理的正义化身,第一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质疑。

    波洛的信条遭到挑战和颠覆,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而这一版的波洛大侦探,显然也是最有人性和烟火味的——— 这才是肯尼思·布拉纳另辟的蹊径。所以,也难怪其他人都台词有限,因为沦为“布景板”了啊。选择这种不太贴合小说主题的改编角度,大概也是造成该片评价很分裂的主要原因吧。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