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人

严歌苓,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人
2017年12月21日 01:39 新闻晨报

  韩松落

  冯小刚电影《芳华》上映前后,看到一系列文章,都和原著作者严歌苓有关。在当代作家里面,作品适合电影改编的其实并不多,严歌苓是这少数几位中的一位。

  严歌苓生在一个文学家庭。祖父严恩春是翻译家,《德伯家的苔丝》第一个中文译本就是出自他手。父亲萧马,是作家和编剧,写过长篇小说,也写过剧本《巨澜》和《柳暗花明》等。萧马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严歌苓的继母俞平,是电影演员,演过《小二黑结婚》《南征北战》《魂系蓝天》 等等,她也出演过萧马编剧的《巨澜》和严歌苓22岁时编剧的《心弦》。从这些合作可以看出,这一家人的关系相当融洽。

  显然,父亲萧马对严歌苓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写故事性很强的小说,例如要有电影意识。严歌苓的写作纪律之一,就是“多听爸爸的”,现在看来,听爸爸的没错。

  出身文艺世家,并不能为成为作家和编剧提供保证,必须还要有丰盈的感受力、强大的结构能力、强悍的素材挖掘能力,和丰富的阅历。严歌苓具备所有这些特征,尤其在阅历的丰富上,超过很多作家。她12岁进入文工团,随后一直在部队工作,接触到部队各个层面的人物。部队游动的以及辐射性的特征,让她可以和更深广的世界发生联系,体验到各种形态的生活。1990年代离开部队之后,她去了美国,成了外交官夫人,跟随丈夫驻守非洲。与此同时,她坚持写作,并且持续地和影视界合作。1980年代,她的小说《避难》被改编成电影,是比较早的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她的作品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有形象感。这个特点,和她是女性以及长期和电影界合作有关。电影要求的是形象,是结果,于是,她的小说语言都有电影语言的特质,是用镜头的方式去看人物看场景。电影也更注重人物,故事都要围绕人物生发,所以每一篇出自严歌苓手中的小说,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少女小渔、小姨多鹤、扶桑、田苏菲,都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芳华》集中了很多严歌苓常用的题材元素,部队、文工团、南方、性格鲜明的女性,而且,这个女性通常有着特别的性格,处于社会的边缘,美丽,又被伤害着。两个主角何小萍和萧穗子,都是这样的女性。

  从严歌苓的写作和她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以及中国电影对她的期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那就是,在中国,“故事”这件东西,过去是,现在还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传达媒介。中国电影对“故事”的要求,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很多纯文学作品和网文IP同样欠缺的,恰恰是这种“故事感”。

  但是,写故事容易吗?不容易,那需要写作者对“故事”有深刻的了解,而严歌苓,显然是少数几个洞悉了故事本质的作家之一。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