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堂》口碑获赞 宋文化的朝圣与受难

《一个人的课堂》口碑获赞 宋文化的朝圣与受难
2018年01月11日 14:03 新浪娱乐

  时隔34年,我再一次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讲述中国最底层知识分子命运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这是一部弘扬仁爱情怀与敬业精神的悲剧史诗式的电影,该片曾于2016年与全球4000多部影片角逐,最终荣获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本部影片定于2018年1月16日全国公映。

  《一个人的课堂》是由知名导演李军林执导的一部以乡村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由著名演员孙海英主演在乡村执教35年,曾培养出三千多名学生的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据影片描述,这所只有一位教师和五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随着愈来愈多的村民进城务工,又有三名学生到父母打工地上学。至此,宋文化的教室只剩两名学生。与现实中开房的校长和猥亵留守女生的老师相反,影片中的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视教书育人如同朝圣,他将留守学生视如己出的精神境界,赋予了受众以理想主义层面的安慰。

  电影的艺术使命正在于藉着对正义良善的演绎,抒发人类被残酷现实桎梏的心灵情感。尽管受众散场后仍要面对盘剥正义、吞噬良善的现实,但人们心中需要真实的理想人物,而非杜撰的英雄。

  乡村代课教师几乎是一个悲剧史诗的符号,在城市高速发展形成的迁徙潮对农村的冲击下,乡村代课教师的艰辛处境无可避免。宋文化的三尺讲台所在的教室里,五名学生变成了两名学生。在仅有两名学生的教学岗位上,宋文化虽按要求努力学习电脑技术,但仍被多次发给他优秀教师奖状的上级领导以教师考核不合格为由清退了。宋文化被迫离开了他热爱的课堂,告别了他挚爱的学生。

  上级领导安排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取代了宋文化。曾经放弃四千元薪资进城打工的宋文化独自坐在空空如也的教室默然不语,他的宿命与所置身体制的怪诞纠缠在一起,斩不断,理还乱。失去了讲台对宋文化而言,意味着朝圣的终结。这或许还算不上受难,毕竟不公平的竞争如细菌一般感染着任何一个堪称为“体制”的细胞组织。置身于这一社会形态中的人无不倍感无奈。

  宋文化的三尺讲台,并非容易坚守。上级领导安排的大学毕业生走了,宋文化重回他朝圣般的教室复课时,却只剩一名学生了。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升国旗仪式的画面,悲壮得令人潸然泪下。这种悲壮充满着诗意情怀,使受众为之震撼。与这个时代中的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纯朴的宋文化将其爱国情感表诠为仪式背后对敬业精神的践行。由此,彰显良知深处对祖国的忠爱。

  作为中国最底层的知识分子,宋文化将这种挚爱播撒在狭长泥泞的乡间小道——最后一名学生明明的父亲在他乡打工的工地上不慎遇难,被生母抛弃的明明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意外坠河导致重病无钱继续就医,明明被迫辍学在家照顾奶奶。为了惟一的学生,宋文化背起半面墙壁大的黑板,步履铿锵地来到明明家中给明明授课,帮助明明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的毕业典礼,终结了宋文化的教育教学生涯。这个曾经盛载了一位教师35年朝圣之旅的乡村,从此再没了学生,也没了小学;昔日朗朗读书声湮灭于缭绕的晨雾中。宋文化来到女儿打工的广东,成为一名卑微的环卫工人。面对着窨井读明明的来信。或许,他会在某一天被当作外来人口驱离;或许,他会在某个城市因占道摆摊而成为城管人员的执法对象。

  对宋文化而言,失去三尺讲台无疑是朝圣者的受难。然而,朝圣者为何受难,其原因的复杂性远超过受众的想象力。朝圣者的路与受难者的路往往是同一条路,惟有置身这条路的人,才最能感同身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