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大爆炸》里,他和“谢耳朵”的对话幽默十足。
霍金的“娱乐精神”构成独特的流行文化
霍金本身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现象,这有助于公众对他所研究领域产生了解的兴趣,另一方面,霍金经历自身的“传奇性”,也在提醒公众,你所关注的,也许并非你想要关注的能指或所指本身。
霍金的影视形象弥补了新闻形象的单一
史蒂芬·霍金去世的消息一传来,朋友圈立刻掀起纪念狂潮。大家与霍金似乎都很熟,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时间史之谜》相信是中国内地对其著作的首度中译化,迄今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一代甚至几代人多少都读过或者说挑战过他的《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大多数情形是铩羽而归。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物理学与宇宙学宗师,这些普及读物仍然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因此,很难回顾霍金的学术生涯。不妨将视线投向他数十年参与影视作品的情形——似乎也在彰显他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偶像地位。最为世人所知的例子是詹姆斯·马什导演的《万物理论》,“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饰演的青年时代乃至患病瘫痪时期的霍金呈现了一个公众视野中相对陌生的大师形象,高度还原的企图显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埃迪凭借该片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意气风发的青年霍金在埃迪演来,颇有一些羚羊挂角的风范,但评价该片表演最重要的维度诚然只能是对霍金早年背景的熟悉度,这一点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比较困难。这部改编自霍金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回忆录的作品尽管非常感人,但不可避免地被好莱坞化成相对于言情的面貌,对于霍金所阐释的物理学话语也做了简单化处理,因此收获掌声的同时亦收获一些批评。
尽管片名叫做《万物理论》,实际上影片侧重于呈现冷战时代生活细节及霍金夫妇之间的情感微妙变化,霍金惯常出现于大众面前的形象,被一定程度补全为有血有肉的完整塑形。
与其说“客串”,不如说就是“本色表演”
霍金常有惊人言语,比如预言外星人的到来以及地球人应对的艰难,在科学领域之外,他在普罗文化中的偶尔试水,更令大众感到亲切。比如在已经播出十余年的极客经典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客串,成为当时第五季剧集中最令人惊喜的一幕,轮椅上的霍金与谢尔顿同框的冷幽默画面,是21世纪10年代不可磨灭的电视印记。
与其说在此剧中霍金是在“客串”,不如说是一次“本色表演”,事实上他在剧中演的就是自己,但这种表演根植于其在那一集大部分时间“戈多”式的存在加上谢尔顿对于霍金一起工作这件事情的谜一样的自信。在最后两人相逢,霍金通过计算机告诉谢尔顿,其实他的研究有错漏,对霍金这名特殊的演员来说,他的没有表情与动作,其实说明了一切,无论是戏中还是戏外。
由于大半生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所有与外界的交流都靠计算机,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晚年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事实上霍金与罗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生涯中最具关联的境遇也正在此,他们的身体状况与职业生涯的传奇交织本身已经成为大众娱乐关注的侧重点,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之于霍金的意义也与记录罗杰·伊伯特的《生活本身》异曲同工。
霍金本身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霍金参加《星际迷航》的客串、为动画片配音,甚至突破身体物理极限,用电子发声器与pink floyd乐队合作。他本人亦富含娱乐精神,以最新技术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千里之外的彼邦与粉丝互动,甚至在中国的微博上开通账号,与流量明星互动,而他所发表的言论话题更涵盖中国高考、足球预测等。
当以上都成为了昨日种种,在纪念霍金的这一刻,我们是不是也必须反省自身:当我们纪念霍金,我们纪念的,到底是什么?事实上,有多少科学家能够像霍金这样获得如此广泛的大众认同?而专门领域的专家是否应该以这样的曝光度为荣?
霍金本身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现象,这有助于公众对他所研究领域产生了解的兴趣,另一方面,霍金经历自身的“传奇性”,也在提醒公众,你所关注的,也许并非你想要关注的能指或所指本身。
□独孤岛主(学者)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