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泰斗刘以鬯逝世

香港文学泰斗刘以鬯逝世
2018年06月10日 03:20 华商报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导演王家卫悼刘以鬯先生

  6月8日14时许,“香港文学泰斗”刘以鬯(chàng)去世,享年99岁。其曾经影响过王家卫的两部作品《酒徒》《对倒》以及另一部作品《寺内》日前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内地出版。

  香港特区政府致哀:文化界一大损失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1941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重庆的《国民公报》副刊。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1948年由沪及港开始了编辑报纸副刊、杂志并同时写作的生涯。因为之前并没有文学上的声名,刘以鬯在香港开展生活要艰难得多。1952年,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辗转办刊,五年后因病回港,为谋生,大量写作通俗小说。他兼具作家与副刊编辑的双重身份,曾主编过《国民公报》《香港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1986年,他创办了月刊《香港文学》任总编辑至2000年。2009年刘以鬯被香港公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说起刘以鬯,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他的一生与香港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联系在一起。2010年,当香港书展首次设立“年度作家”奖项时,他众望所归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年度作家。那一年他91岁。此外还屡获香港政府颁奖,2001年7月获颁荣誉勋章,2011年获颁铜紫荆星章,随后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杰出艺术贡献奖”及“终身成就奖”等。

  6月9日上午,香港政府新闻网发布消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9日上午表示,对刘以鬯教授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问。刘江华说:“刘以鬯教授一生推动香港文学艺术,是香港的文学泰斗,其贡献惠及多代香港作家。他的离世是文化界一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创作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刘以鬯毕生致力于严肃文学创作,在他看来,一种好的文学需兼具试验性和实践性,他本人也因此成为香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并不算多。1936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著有《酒徒》《寺内》《打错了》《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模型·邮票·陶瓷》《对倒》等作品。其中《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他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了文人在香港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困境,通过主人公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中的摇摆,以及人在理智与眩晕中的游移,探讨南下文人的精神困境。“对倒”是集邮方面的名词,刘以鬯也是集邮家,他的爱好和创作会紧密联系起来。

  导演王家卫的经典电影《花样年华》的灵感就来自于刘以鬯的作品《对倒》。在《花样年华》片尾字幕中,王家卫曾向这位“上海情结”先驱致敬。有媒体认为,梁朝伟在《花样年华》中饰演的角色周慕云就是以刘以鬯为原型的,刚刚到香港,人生地不熟,还要写小说为生。之后拍《2046》也是这种风格的延续,《2046》在内容上借鉴了小说《酒徒》。《酒徒》还曾被拍成同名电影,由张国柱、温碧霞主演,这一版很忠实于原著。

  导演王家卫于昨晨在微博悼念:“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悼刘以鬯先生。”这句“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就是电影《2046》的台词,而这句台词最早的出处就是刘以鬯小说《酒徒》。

  大学时代住张爱玲隔壁

  刘以鬯文学成就卓著,同时无论在重庆、上海,还是香港,他一直都活跃在文学编辑岗位,培养了相当多的青年作家。

  2015年9月18日,刘以鬯接受了媒体采访,讲述了自己与不少知名作家的故事。刘以鬯说:“我与徐訏就常常见面。徐訏那时在重庆一家银行担任研究员,住在川盐银行的宿舍里。他住的地方,是顶楼,面积很小,低低的屋梁上,用揿钉钉着两三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是他自己写的新诗。在战时的重庆,当我为《国民公报》编副刊时,徐訏不但常有稿件交给我发表,还常常介绍中央大学学生的稿件给我。”

  刘以鬯还曾提到张爱玲,在大学的时候,“我常常看到张爱玲拿着稿子去投稿。她是刚刚投稿,还不出名。她也不认识我,我因为住隔壁,所以能看到她。见多了,才知道她叫张爱玲。我那个时候也刚刚开始写稿。”华商报记者 路洁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