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海岳》:港珠澳大桥我为你自豪

《天开海岳》:港珠澳大桥我为你自豪
2018年11月27日 05:29 中国青年报

    每次回忆起“沉管”的场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都心有余悸:“在海里施工,很多情况估计不到。比如,沉管的时候,海里突然出现异常的波,波浪滔天,2米多高,周边都是风平浪静。我们用无人机拍下了这个场面,到现在也无法解释……”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第五展区“大国气象”的第二单元,从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其中一张照片,展示的就是拥有世界上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

    作家长江的长篇纪实作品《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江说:“两次深入采访,我听到无数喝彩与掌声,而我更想做的,是抓住两个重点:‘人’和‘过程’,是记录大桥建设者背后的拼搏、艰辛、担当与坚守,和充满魅力的建设‘过程’。”

    作品从2017年5月2日“最终接头”的沉放、安装写起,带领读者重温大桥合龙那个决定成败的时刻,从意外偏差到专家论证,再到林鸣带领团队冒险精调,直至完全胜利。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说:“回首往事,那么多创新都能‘梦想成真’,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中国工程师赶上了国家富强、发展的好时代!”

    很巧,和改革开放同一年,1978年,朱永灵进入同济大学,学习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他说:“我首先是个工程师,一辈子都在搞工程,港珠澳大桥项目从筹备到建设,历时14年多,我和它从来没有分离过。”

    朱永灵坦言,在短缺经济时代,为了少花钱多办事,工程建设标准比较低,所以在很多国外专家眼里,中国的工程是“豆腐渣”。“我们在筹备(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时候,就感觉到改变这种状况的时代到了,机会也来了。我们定下目标——建设世界级的跨海大桥,成为地标性的建筑。我们的技术标准是,就高不就低,谁的标准高就用谁的;我们的队伍选择也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培育,选择了国内最好的队伍。”

    前后有两万多名建设者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实践证明,这些队伍都是过硬的。长江记录了以朱永灵、林鸣为代表的建设者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中间有拍桌子的争论,有集体婚礼的温馨,更有大桥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过程。其中,最大的压力是“最终接头”冒险精调,最大的考验是能否坚持“半刚性”创新,最大的挑战是首截沉管长达96小时的安装,最大的困难是E15的两次回拖三次重来……

    朱永灵之前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也拒绝了长江的采访,“最好是大桥通车10年以后,你再来采访我,经过时间检验,让人更加放心。我们这么多建设者都要有共同的使命担当,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施工队伍进场的时候,第一步是培训。“告诉他们,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项目、项目的意义在哪里、做好了对国家有什么样的贡献……”朱永灵说,事实证明,培训的效果非常好,每一个工人对自己的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做不好,主动返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才有这样一个精品工程呈现在世界面前。

    如今,大桥已经通车,正常情况下,一天数在8万人左右,周末有10万人。由于对上桥车辆实行配额,配额明显不够用。看完《天开海岳》,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场景又浮现在脑海,朱永灵被感动了,笑称“觉得自己也很伟大”,“为自己能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一员,感到由衷的自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27日 08 版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