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岩 姜薇戴思杰(左)、周迅、陈坤签名售书其乐融融 本报记者报道 昨天,旅法作家戴思杰带着他的《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与北京读者见面。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影片的主演周迅和陈坤也来到了签名售书现场,使读者的热情十分高涨。这部小说是中国人用法语写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红遍世界之后,如今衣锦还乡。
《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说的是20世纪的70年代,作为知识青年的“我”(小说的叙述者)和阿罗上山下乡,来到偏远闭塞的四川天凤山山区插队落户。在那里“我们”不但认识了山里最美丽的姑娘小裁缝,还发现了一个装满了“禁书”的小箱子。这个装着外国文学作品的箱子,不仅改变了“我”和阿罗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小裁缝的命运……
对法国人讲知青故事,他们能理解吗?戴思杰说:“小说发表后,不仅在法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而且被翻译到美国、日本等24个国家。从各种评论和座谈会上的情况来看,我以为产生反响的原因,一是幽默、诙谐的笔调;二是西方人认为当知青非常恐怖,小说却描写了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三是暗恋却不背叛,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甚至是神奇的心理现象。总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也是西方人钟情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戴思杰透露,他确实当过知青。那是1971年,他被下放到四川省雅安地区荥经县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里。从这个小山村到最近的一条公路要走两天的羊肠小道,距县城有多远就不得而知了。同去的几个知青中,有一个知青带了一个闹钟,那闹钟就被山里人视为稀奇古怪。还有一个知青带了一箱子书,其中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他们以书为媒介,和小山村里一个姑娘的关系渐渐密切起来,以致后来一个知青爱上了这个姑娘,另一个知青却暗恋着这个姑娘。《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原小说就是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经过作者提炼加工而成的,其中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这部小说毕竟是讲述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的故事,它是否能像在海外一样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