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龙 实习生 谈晓黎
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驻港部队的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完大结局。这部由广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在拍摄和播出期间没有做太多的宣传,但在播出过程中,观众反映热烈,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该剧导演刘岩是广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的少校,《归途如虹》是她电视剧处女作,她对这处女作能一炮打响感到欣慰。
军人争相观看 学生专题研讨
驻港部队的官兵们在仅收看了《归途如虹》前10集后,就向广州军区政治部发来传真,大赞《归》剧“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是一部真挚感人的好电视剧”。
由于该剧艺术地反映了驻地官兵的生活,播出后在基层部队引起了共鸣,成了官兵们的热门话题。尽管舰艇上的空间较小,但官兵们观看十分踊跃,舰艇大队除重要部位的岗哨和公差勤务以外,官兵们天天准时到场观看,一集也没有拉下。巡逻艇中队等单位还将电视剧录下来,供站岗值勤的人员事后观看。航空兵团场站30多名年底面临退伍的老战士集体请求将《归》剧制作成光碟,发给退伍老兵人手一份,留作纪念。步兵旅港外同乐营区的一、三营官兵中,有90%以上的官兵给家人打了电话,告诉家人一同收看。左图:李若彤在剧中饰记者
步兵旅连长麻伟生是首批进港的干部,看了《归》剧后深有感触:“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种庄严神圣的时刻,一种强烈的光荣感、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经历过组建、进驻和履行神圣使命的驻港军人,我好像又回到过去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不禁热泪盈眶。《归途如虹》诉说了我们的热血衷肠。”
舰艇大队战士邢亚飞第一天看了电视剧后,就打电话给父母,让父母也按时收看。小邢的父母看了两集后,激动地打电话到连队,对指导员说:“我们亚飞在这样的部队锻炼,我们都很放心,全家人以他为荣,一定要严格要求他,让他在部队好好干。”
女兵连的战士们在看了《归》剧后也有自己的想法,上等兵张靖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这段日子,看电视剧《归途如虹》成了我们连队官兵每天的等待。晚上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边看边议论。我们都觉得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不仅真实地再现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和驻港部队进驻香港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艺术地造就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当代新型军人的形象。”
电视剧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让敏感的女兵们特别记忆深刻:“让我最难忘的是驻港部队官兵第一次能打电话回家,电话那头何志远的女儿小螺号因说不了话只得挂断电话无声哭泣的那一幕。我真觉得驻港军人真是太可爱可敬了。演员表演得那么真实,那么自然,举手投足没有丝毫做作,让我们真像到了驻港部队那块有些神秘的土地。我想问导演,这些演员是在驻港部队里挑选的还是经过了强化训练呢?”
除了军人之外,其他观众也给《归途如虹》以好评。尤其在大学,学生们不但追看这部电视剧,北京几所著名大学的学生在看完之后还准备召开讨论会探讨这部电视剧。
在播放期间,年轻的女导演刘岩的手机里的祝贺信息就没有间断过。一些电视台要求二轮播出这部电视剧。
回归题材难拍 “归途”气势如虹
作家出版社著名文艺批评家唐晓渡分析了《归》剧播出前自己的一些担忧:“第一个,它(《归》剧)很有可能被意识形态化,被宣传化,很可能会成为一种粗陋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歌,或者成为一种偏狭的民族主义导引下的历史狂欢———就是让大家来参与,来回味这场历史狂欢。另外,还可能面临着被商业化的危险。像这些俊男靓女,读者、观众都对这种幕后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这种好奇,可能会变成一种窥视欲,可能会成为这样一种消费心理的易碎品。不过看过了片子唐晓渡就彻底放了心,一口气看了后直接的感觉是打电话向作者表示祝贺。”
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孟繁树说:“回归题材的作品,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包括影视、戏剧,我的感觉是好像都很淡忘了。看了《归途如虹》后,对我的欣赏心理是一种弥补。这个作品勾起了我们很多回忆,引发很多联想,心灵里面引起很多震撼。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题材的层面,上升到一种更高的文化层面。在回归这种大的历史事件中,几种文化碰撞写得非常好。比如救火有一些神来之笔,出乎想象之外。对大陆人来说,救火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牺牲精神。可是这种牺牲精神在香港的特殊环境下,尤其在回归的大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了一种事件。事件的结果是我军的两位优秀的指战员受到处分。这是一种代价。一般的情况下,英军在戏中可能被丑化,把他们负面的东西夸大,漫画化。这个编剧的高明就在于,既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英军,也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来看待英军。
人物形象真实 军队“教父”首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指出:“《归途彩虹》是一部气势恢宏,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军旅题材力作。然而,最终以无法抗拒的感染力征服了观众的,却是中国当代军人英雄群像的风采。在《归途如虹》众多的人物画廊中,中国军人形象无疑是最重要又是最为动人的一群。香港97回归、驻港部队进驻这一既具历史意蕴又具时代特色的重大题材本身,已经为塑造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军人形象提供了一个展示精神境界和性格魅力的舞台。”
右图:王学圻(左)富有军人气质,演何志远再合适不过,可是他太太南珍(苏岩饰)就辛苦了
孟繁树评论说:“时涛这样一个人物不仅是我军极有前途的将领的代表,而且他在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男人。这个小伙子的时代感非常强,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不但是卓越的,而且是现代的,甚至是超前的。尤其是人物关系的设置有巧妙和独到之处。香港女记者爱上时涛很不容易。美国的大片,都是美女爱英雄。中国过去最忌讳,军队英雄不能被美女所爱。现在好了,这也是我们和世界民族接轨的表现。最美好的女人爱上我们最有才华的军人。这才是梦,才是大家所希望的。时涛和女记者的爱情故事,与电影《魂断蓝桥》具有同一股意味。美国写自己的民族英雄的时候充满理想,非常浪漫的。我们过去写我们的军官,主要写奉献精神、任劳任怨,没有写他们的梦。艺术主要是制造一种梦,只有梦才能真正征服观众,给观众以希望,把观众带到浪漫的境界。何志远有中国军队‘教父’味道。这种人在我们军队有前途吗?现在的军队究竟走到哪一步?我由衷地赞叹《归途如虹》让我看到我军的变化。何志远的这个形象非常成功,中国军队的‘教父’形象已经在中国屏幕上出现了,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归途如虹》让许多军人看后备感亲切。王斑扮演现代军官时涛 苏晴(曾黎饰)热恋着时涛 台词充满知性 风骨有点“北方”
《文艺报》原主编李兴叶很欣赏《归》的台词:“很有军人的味道,不是军人写不出来的。军人没有战争很难辉煌,这部剧写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说明创作者对军人非常理解,台词充满了知性的语言。”
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副处长王强则从“文化品格”来看它的用语:“一方面人物语言和台词都非常精到妥帖,很有文采,体现了编剧很高的文学修养。这同时也给我一个启示:当代的优秀电视剧,在创作阶段,如果有一流的作家和编剧参与,就一定能够为电视剧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剧作家张宏森则着眼于电视剧的风格:“作为一个北方的电视剧工作者,我总是和南方的电视剧工作者在较量。我们在被南方电视剧深深吸引的同时,也在寻找他们的软肋。软肋在哪里,我们一直在思考。这部剧有点区别于以往的广东电视剧,它的结构,表演状态,尤其是它的节奏感,不拖泥带水,非常干练。理论家讲,岭南电视剧的软肋在于情节散漫,结构松垮。但是这部戏比较精到,恰到好处地推进速度和推进意识。这部南戏中有北方的风骨。
《归途如虹》剧情梗概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进驻香港,决定选拔一批出类拔萃的基层军官先期入港。时涛(王斑饰)、常凯平(罗钢饰)、靳大为(富大龙饰)、苏晴(曾黎饰)等少壮军人带着各自的优秀来到“魔鬼教官”何志远(王学圻饰)的面前。面对何志远的“打击”、“刁难”和百分之九十的淘汰率,几位青年军官备受“磨难”,却因此显现了他们的豪气和追求。热心的时涛替何志远之妻南珍(苏岩饰)找工作,被误会成接受香港女记者林嘉仪(李若彤饰)采访,导致他几乎丧失了先遣进驻的机会。何志远本人因妻子照片被香港报纸刊登,也险些“出局”。历史让他们终于站到了英军上校劳伦斯(保罗·凯莫饰)的面前。面对他的强硬的对峙,何志远表现出了成熟的军人素质和顽强的军人作风。劳伦斯的对抗、刁难兼有军人间的友好,使何志远、时涛经历了特殊的磨练。香港女记者林嘉仪的不同文化视点的报道使得时涛、何志远等的艰苦工作成为香港社会关注驻港部队的热点。她强烈的介入感和职业执着,不仅给先遣组工作造成“麻烦”,更使时涛左右为难。经过几番“较量”之后,林嘉仪坦率地告诉时涛她喜欢上他。时涛已有心仪对象,并且也在先遣队中,职业纪律、伦理道德使时涛无法接受。林嘉仪在经受爱情磨难的同时也在渐渐成长。一次意外的“山火扑救”使得林嘉仪等一批香港人看到了这批中国军人的道德、精神和情操。
香港市民对解放军从观望、怀疑慢慢变成信任和爱戴,时涛、何志远等在履行神圣守卫的同时,更面临着民族情感的沟通与融合,它考验着驻港军人的全面文化素养。驻港部队以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智慧,使香港市民不仅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更使他们明白了祖国在其现实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对驻港军人的理解是香港市民直接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桥梁。
|
|